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试读

18世纪末,欧洲人如此看美国

○作者 [美] 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译者 郑明萱 《 青年参考 》( 2013年08月07日   33 版)

    在18世纪末的欧洲人眼中,建立不久的美国被附加了很多脱离实际的神秘色彩;不过,美国人的自由精神与对共和制度的追求,的确令大西洋彼岸的进步分子鼓舞。

    “去啊,汝等英勇的人们,汝等被奴役、受暴政的人们,到宾夕法尼亚去!那里户不闭,财不防,不见一兵,只有工商百姓。”18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欧洲(特别是法国)的自由派人士来说,宾夕法尼亚是美国各州中最值得称道者——南方有奴隶,新英格兰对诚实者不仁,都不是特别好的地方。而宾州还有另一项美德:富有。去吧,去宾州,去费城!

    “高贵的野蛮人”获追捧

    外来旅人对新大陆的描述,美国人自己竟无人能及。从这些访客的日记和信件中,我们看到了作为费城制宪会议对象的美国诸州的面貌,当然也有不少旅人对北美的热切想象。比方说,在他们心中,宾夕法尼亚不仅住着宽边大帽的绅士,还住着大自然的儿女——“野蛮人”;彼时,这个字眼是褒义,代表心胸开阔、身形优美,完全不沾染王家宫廷的腐败味道:

    我如自然最初令人自由般地自由,

    在那奴役人的恶法出现之前,

    当那高贵的野蛮人纵奔林野之际。

    彼时,欧洲人推崇的理想,是纯朴的牧歌风味和古希腊、古罗马精神。诗人们很容易把异教的英雄豪杰,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乃至北美的伊洛魁印第安人混淆。此外,欧洲还普遍存在一种误解,以为美国的新体制正朝着希腊精神看齐。哈佛大学时任校长于1788年收到一封英国友人的来信,信中表示,他听说美国将恢复奥运会:“欧洲的友人们都盼望此事成真,也认为你们绝对可以办到。既然遵行了希腊精神,自然也得开展希腊运动。”

    这种错觉甚至远及苏格兰,当地有名的哲学家蒙博多勋爵,便借美国大肆赞美自然的恩典,极力鼓吹裸体行走以及生吃蔬菜的好处。

    编造的美国游记照样畅销

    从君士坦丁堡到伦敦,欧洲各地报刊上对美国展示的印象,可谓极尽想象之能事。树上结着少女形状的果实,甜美丰润;气候如此寒冷,则是因为其内陆地区全部笼罩在那由大西洋一直绵延到太平洋的大森林下面,只有沿海地带,气候才温和一点;美国还生长着各种奇妙的农作物,同一季节可收获两种果实;至于马铃薯,法国旅人兼共和派人士布里索惊叹:“这就是那些追求自由,也有能力自由之人的食物!”意指马铃薯不用耕作即从土中冒出。  

    另外一件稀奇事,就是在“既没有教士也没有主人管的美国人”当中,存在一大批“有原则的人士”,在欧洲则难得一见,连特定的名称都没有;这位法国人又感叹,在这群人士当中,“你可以找到人类的真英雄”,他列举富兰克林、华盛顿等为这类人的代表。

    不过欧洲也另有一些文人,对这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嗤之以鼻,他们用挑剔的眼光观看西边这处新世界,认为在地理上形成不久的北美大陆,地表才刚刚干燥下来,多处地面还只是深陷的沼泽地带。因此,当地的农产不足,花果不香,动物体弱,土著短小无毛,生殖力薄弱……连有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也曾畅言“美洲的动物比较低劣”,因为当地水草贫瘠,远不如欧洲丰美。甚至还有人说,狗一呼吸了美洲的空气,就连叫都不会叫了。身处巴黎的杰斐逊,看到这些胡言乱语十分气恼,遂写信回家,请人送一副北美驼鹿的骨架来给他们瞧瞧。

    彼时,美国游记在欧洲极受欢迎,最后竟有人开始杜撰编造。有位颇受尊敬的学者,毕生从未登上过横渡大西洋的船只,却用笔名写了本书,记载自己“在美洲的冒险经历”,作品内容子虚乌有,却引人入胜并颇有独到见地,就这样骗过了所有人,一直出到第八版。

    自由的精神被寄予厚望

    对于这片地域广袤却无人深入的大陆,欧洲人所做的种种臆测其实不足为奇;甚至连那些夸张之辞,往往也带有几分合理性。当时,很少有欧洲人能一眼看出美洲大陆真正的潜力,也就是它那可供财富与物质无限扩张的丰富资源,可是,美国在精神上的潜质,却普遍为众人所知,为专制者所惧,为启蒙人士所庆。

    这块地方,的确是被压迫、受践踏者的庇护所。如果说“高贵的野蛮人”不过是编造出来的幻象,那些刚毅不屈的绅士却不是假的,在自己的土地上亲力勤耕的农民也不是假的,他们没有规定教会的十一税,也不愁领主在头上发号施令;那些敢于在市民大会中,在比他强的人面前高声谈笑的工匠艺人,更不是假的。在美利坚这块土地上,主张共和的人士找到了滋养的空气。日耳曼地区的自由派人士也纷纷响应这种兴奋心情,《德国纪事报》曾写道:“美利坚敞开着十三扇金色大门,欢迎在宗教褊狭、独裁专制下受害的百姓。”

    美国在欧洲的友人谈不上众多,却大都不甘沉默,往往以自身对强权的反抗为荣。拉罗什富科-利昂库尔曾热情洋溢地致信富兰克林,讨论美国宪法的精神:“每一名前往海外的美国人,都很清楚欧洲并不十分了解我们……但某些小圈子中的人,显然对我们抱持希望,极有信心,以我们实验的成功,与他们自己的革命计划相佐证……这些人士仔细研究我们的州宪,对我们这份不久之后就要出炉的国家宪法,更满怀兴趣地热切注意着……”

    □摘自《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分享到:

 

18世纪末,欧洲人如此看美国
美国宪法:激辩与妥协成就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