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中国的濒死语言
○作者 马特·斯齐亚文泽 ○译者 小河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26日
27
版)
|
上海青少年方言能力下降,幼儿园将试点沪语教学。 |
“乡音苑工程(Phonemica project)”创始人之一的凯伦·帕克(中文名柯祎蓝)认为,保存一种濒危语言意味着保存历史。
中国是一个与其官方语言——在西方叫“普通话”密不可分的国家。对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其语言多样性相当丰富。不幸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加上政府规定学校和官方场合使用普通话,影响了许多语言的存在。
“乡音苑工程”是两名外国语言学者创立的项目,目的是记录下那些讲中国方言的人,确保他们离世后,其说的话仍有人能听懂。现在,柯祎蓝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谈中国的语言地图——以及为什么保护一种语言意味着保护一段可能会被遗忘的历史。
问:“乡音苑”的目标是什么?
柯祎蓝:最基本的,我们要记录中国人在家乡讲话的方式。然后我们去分析他们讲话的录音,最终建立一个语言学特点的数据库,能进行动态展示。可能再过一年,我们就能完全建好这样的数据库,投入使用。这套系统的核心已到位,但我们只有一个人开发整个系统。
我们在记录方言的同时,也试图记录口述历史。现在在亚洲,有些地方许多事情外界不知道。这类故事对中国人很重要。我们想要为中国的一般公众提供一些东西,为此,我们与中国高校的民俗学者和口述历史学家合作。
问:外国人通常不知道中国是一个语言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实际上该国有多种口语和方言。到底有多少?
柯祎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按照官方说法,中国有56个民族。许多民族其实也分不同群体,说不同语言,也有的民族本身就有多种语言。许多人眼里的单一语言,实际上可能是3种。一般认为,中国境内现在有298种活语言。
接着是“何为语言、何为方言”的问题,对此没有明确答案。一个来自江苏徐州的中国人讲的话,另一个北京人可能完全听不懂。他们形成一个连续体,两端(徐州-北京)的人完全听不懂对方,但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彼此能听懂的概率很高,一直到北京。
在“乡音苑”看来,吴语、普通话和粤语,属于同一个语族的不同语言,就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同属欧洲的罗曼语族一样。有人可能会说,粤语和普通话是中文的方言。两种看法都不能说错,因为语言/方言的区分完全是随意的。
至于方言的普遍性问题,可以说,它们无所不在。中国每一个城镇都有自己的讲话形式,在熟悉的人听来,差异相当明显。不过,大多数人使用普通话与非家乡人交流,一个住在北京的人,可能很长时间听不到中国其他地方的方言。说话的人虽在场,但可能不会说家乡话。
问:普通话如何成为中国官方语言的?
柯祎蓝:说到底,普通话是惟一有意义的选择。早在1911年中华民国建国时,普通话方言就比其他语言使用广泛。像东北、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的方言,最终说来,都属普通话方言,这是过去几百年来征战到这些地区的结果。另外,普通话是中国首都说的一种语言。因此,把吴语或粤语定位官方语言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言都仅限于人口较少的地区。
问:这些适用范围较小的语言多久会消亡?
柯祎蓝: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如果我们看上海一带使用的吴语,可以发现,上一代人跟下一代人之间变化明显。不少地方,下一代人将不会说本地语言。我们跟不少人谈过,他们说,父母所说的话,他们能听懂,但不会说,即便会说,也是最基本的那种。这可不是小语言,是有数千万人讲的语言。
也有很多方言濒危,是因为只有100个人会讲,而且差不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那些有数百万人讲的语言,也有可能因此濒危。不过,原因大体一致,都是越来越多人有意识地在家乡使用普通话。
我敢说,不出两代人,大中华区的语言地图,将会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问: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推广普通话,对保护这些老语言做过什么努力?
柯祎蓝:在中国,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江苏省大多数城市,至少有一个国有电视频道是用当地方言的。
问:他们应该采取更多举措吗?
柯祎蓝:我当然不主张不学普通话。学普通话对日常生活很重要,如果你想在大城市谋得一份好工作,能说清晰标准的普通话,是一项很大的优势,不能指责父母想要孩子将来有这个优势。
我也不指责中国政府重普通话轻方言。中国地方大,人口多,若无普通话,社会就很难正常运行。
□美国《大西洋月刊》在线
“乡音苑工程(Phonemica project)”创始人之一的凯伦·帕克(中文名柯祎蓝)认为,保存一种濒危语言意味着保存历史。
中国是一个与其官方语言——在西方叫“普通话”密不可分的国家。对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其语言多样性相当丰富。不幸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加上政府规定学校和官方场合使用普通话,影响了许多语言的存在。
“乡音苑工程”是两名外国语言学者创立的项目,目的是记录下那些讲中国方言的人,确保他们离世后,其说的话仍有人能听懂。现在,柯祎蓝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谈中国的语言地图——以及为什么保护一种语言意味着保护一段可能会被遗忘的历史。
问:“乡音苑”的目标是什么?
柯祎蓝:最基本的,我们要记录中国人在家乡讲话的方式。然后我们去分析他们讲话的录音,最终建立一个语言学特点的数据库,能进行动态展示。可能再过一年,我们就能完全建好这样的数据库,投入使用。这套系统的核心已到位,但我们只有一个人开发整个系统。
我们在记录方言的同时,也试图记录口述历史。现在在亚洲,有些地方许多事情外界不知道。这类故事对中国人很重要。我们想要为中国的一般公众提供一些东西,为此,我们与中国高校的民俗学者和口述历史学家合作。
问:外国人通常不知道中国是一个语言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实际上该国有多种口语和方言。到底有多少?
柯祎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按照官方说法,中国有56个民族。许多民族其实也分不同群体,说不同语言,也有的民族本身就有多种语言。许多人眼里的单一语言,实际上可能是3种。一般认为,中国境内现在有298种活语言。
接着是“何为语言、何为方言”的问题,对此没有明确答案。一个来自江苏徐州的中国人讲的话,另一个北京人可能完全听不懂。他们形成一个连续体,两端(徐州-北京)的人完全听不懂对方,但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彼此能听懂的概率很高,一直到北京。
在“乡音苑”看来,吴语、普通话和粤语,属于同一个语族的不同语言,就像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同属欧洲的罗曼语族一样。有人可能会说,粤语和普通话是中文的方言。两种看法都不能说错,因为语言/方言的区分完全是随意的。
至于方言的普遍性问题,可以说,它们无所不在。中国每一个城镇都有自己的讲话形式,在熟悉的人听来,差异相当明显。不过,大多数人使用普通话与非家乡人交流,一个住在北京的人,可能很长时间听不到中国其他地方的方言。说话的人虽在场,但可能不会说家乡话。
问:普通话如何成为中国官方语言的?
柯祎蓝:说到底,普通话是惟一有意义的选择。早在1911年中华民国建国时,普通话方言就比其他语言使用广泛。像东北、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的方言,最终说来,都属普通话方言,这是过去几百年来征战到这些地区的结果。另外,普通话是中国首都说的一种语言。因此,把吴语或粤语定位官方语言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两种方言都仅限于人口较少的地区。
问:这些适用范围较小的语言多久会消亡?
柯祎蓝: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如果我们看上海一带使用的吴语,可以发现,上一代人跟下一代人之间变化明显。不少地方,下一代人将不会说本地语言。我们跟不少人谈过,他们说,父母所说的话,他们能听懂,但不会说,即便会说,也是最基本的那种。这可不是小语言,是有数千万人讲的语言。
也有很多方言濒危,是因为只有100个人会讲,而且差不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那些有数百万人讲的语言,也有可能因此濒危。不过,原因大体一致,都是越来越多人有意识地在家乡使用普通话。
我敢说,不出两代人,大中华区的语言地图,将会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问: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推广普通话,对保护这些老语言做过什么努力?
柯祎蓝:在中国,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江苏省大多数城市,至少有一个国有电视频道是用当地方言的。
问:他们应该采取更多举措吗?
柯祎蓝:我当然不主张不学普通话。学普通话对日常生活很重要,如果你想在大城市谋得一份好工作,能说清晰标准的普通话,是一项很大的优势,不能指责父母想要孩子将来有这个优势。
我也不指责中国政府重普通话轻方言。中国地方大,人口多,若无普通话,社会就很难正常运行。
□美国《大西洋月刊》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