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职场观察

当竞聘上岗变成真人秀

○作者 珍妮弗·阿尔塞弗 ○译者 任文科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26日   43 版)

    许多公司正在从《飞黄腾达》和《创智赢家》等真人秀节目中汲取灵感,希望选出最好的求职者。有些公司确实达到了目的,但也有人力资源专家称,真人秀式的竞聘上岗只会选出最差的人。

    企业从真人秀中找到招聘灵感

    去年,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的高管们为一些高薪职位寻找人选时,摒弃了传统的简历和面试流程。

    他们从《美国偶像》这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中找到了灵感。

    谋求晋升的员工变成了参赛者,他们走进公司总部(位于佐治亚州哥伦布市)的一个房间,站在5位评委面前。面对摄像机镜头时,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力争把自己描述成某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这个创意的妙处在哪里?促使参赛者随机应变,展示出常规面试时无法见到的一面。从准备不足的一分钟演讲,到使用个人口号、幻灯片和其他道具进行的才艺展示,参赛者的表演五花八门。

    “它有点儿像《美国偶像》的企业版,只不过我们不会嘲笑他们。”评委之一,该公司负责索赔事务的副总裁布雷克·沃尔兹说,“这种比赛让他们经受考验,这和获得这份工作后他们将面对的考验非常类似。”

    如今,真人秀占据所有电视节目的一半以上,美国各地的公司正在从《飞黄腾达》、《创智赢家》等节目中汲取创意,以挑选最好的应聘者,培训员工,建立同事之间的友情。

    真人秀电视节目制作人斯蒂芬妮·德拉赫科维奇说:“测试人们决策的能力、思维的敏捷度,目睹人们成功完成任务或以失败告终,的确别有一番妙趣。这种创意的精彩之处在于,不成功便成仁那一幕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Auntie Anne's Pretzels公司的高管创作、拍摄了一个客户服务培训视频。在视频中,这家公司的店长们模仿真人秀《飞黄腾达》进行了一场比赛。管理层希望制作一个妙趣横生的培训视频,而不是简单地让企业培训师举办一个讲座。“这种培训方式有寓教于乐之效。”该公司女发言人瓦莱丽·金尼说。

    为了制作这段视频,这家如意卷连锁商致电旗下的1200家门店,要求店长们制作一段90秒的试镜录像。高管们从中选择6个人参加系列挑战赛,比赛内容是在一家商场里运营一家门店。6位参赛者参与了为期两天的比赛,其中5位获得400美元的奖励,赢家赢得1000美元。

    在镜头前,参赛者翻动如意卷、处理顾客投诉、分发样品。这段视频模仿了真人秀电视节目的风格,不仅有充满戏剧性的停顿、选手采访环节,还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公司创始人安妮·贝勒假扮顾客,点了一份如意卷。

    “比赛过程扣人心弦。选手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在镜头前应对刚刚发生的事。”比赛获胜者克莱森特·查普曼说,“我的心一直跳个不停。”

    这段视频也让A&E TV电视台产生了灵感,它在《我要当老板》的系列剧中专门为这家如意卷公司制作了一期节目,参赛者有机会赢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如意卷店面。

    真人秀对团队建设的贡献

    这类电视竞赛节目现在有了另一个启示:团队建设。

    加拿大公司Canadian Outback根据《极速前进》、《顶级厨师》、《飞黄腾达》等备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为eBay、雀巢、通用磨坊等客户组织团队建设活动。

    对组织而言,这种模仿真人秀的比赛是否有益?

    《不要比赛:反对竞争的理由》一书的作者阿尔·菲科恩说,几十年来在工作场所和课堂上进行的研究表明,这种比赛不仅不起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表面看来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最终赢得比赛的往往是大傻瓜,你肯定不希望在工作场所看到这一幕。”专注于职场幸福感研究的荷兰咨询师亚历山大·谢吕尔夫说,与大多数人的认识恰恰相反,一旦参与比赛,大多数人的表现都比平时糟糕。

    在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美国偶像》式的竞赛并不一定能体现出31岁的合规分析师布伦娜·斯基恩最擅长的东西。2010年她站在评委面前,是因为她想获得一份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她把这次经历描述成一起“火车事故”。当评委看着她,几乎一句话也不说的时候,她放弃了最初拟定的脚本。“那一幕太可怕了。”

    这次比赛经历让她知道,她更适合后端数据处理工作,而不是担任销售部门的领导。让她心存感激的是,这场比赛让她有机会表明自己想多做点儿工作,自那以后,这家保险公司合规部门的管理层提升了她3次。

    对员工长处和短处的洞察,促使企业家科尔·哈珀在制定招聘策略时,放弃了真人秀节目。哈珀是为夜总会和酒吧提供实时顾客统计的芝加哥移动应用公司SceneTap的CEO,他希望新员工能够适应改变。

    2010年,为了招募一位实习生,哈珀面试了23岁的丹妮尔·贝默拉斯。他希望营造令人尴尬的面试环境,所以他选择在一家酒吧与她会面。他点了一瓶啤酒,邀请另一位同样希望获得这份工作的求职者一起参加面试。竞争者侃侃而谈,成为对话的主角,贝默拉斯只要了一杯水,始终保持着礼貌。她最终获得了这个实习机会。

    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几个月后,贝默拉斯的工作变成了营销。哈珀这时候抛出了另一个源自电视真人秀的计划:SceneTap公司的5位核心员工(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搬进一栋住宅,一起生活和工作,哈珀本人也住在这栋房子里。他希望这支团队迅速开展工作,并拧成一股绳。

    贝默拉斯和其他4位员工同意了这一安排,一起工作、生活了10个月。个人隐私被抛出窗外,室友们常为宠物和吃饭等琐事争执不休。头脑风暴经常延续到凌晨。“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班。”一起生活的5位员工之一、SceneTap公司业务发展总监安德鲁·尼曼说。

    贝默拉斯表示,最好的营销和品牌创意出自这个全天候的工作环境。尽管她不希望再有这样的经历,但她和其他4位员工的私人关系直到今天依然非常密切,而这正是哈珀希望达到的目标。

    □美国《财富》杂志

分享到:

 

当竞聘上岗变成真人秀
图书管理员、收银员都是“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