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笔“走”在双脚前面
安东尼·玛拉:结缘车臣的美国青年作家
○作者 [美] 查尔斯·麦克格拉兹 ○译者 潘彩萍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12日
33
版)
|
安东尼·玛拉和他的《一系列生活现象》(A Constellation of Vital Phenomena) |
美国新生代作家安东尼·玛拉之前从未去过车臣,但这并未妨碍他以车臣为背景的小说走红。如今,当他终于站在那片盛产故事的土地上,又会有怎样的收获?
车臣共和国,是安东尼·玛拉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一系列生活现象》的背景地。说来有点不可思议,去年夏天,在就这片被传说包围的土地进行创作后6个月,玛拉才第一次真正去到那里,并在互联网上注册了一个网页,名曰“车臣之旅的七大奇迹”。
他坦承:“我不知道自己期待在车臣发现什么,也许它是个巨大的骗局。然而,我在那里受到了最好的款待。”据他观察,很多车臣人仍在努力摆脱多年战乱的阴影。
在车臣期间,玛拉发现《一系列生活现象》中的确存在事实性的“乌龙”:直到2007年,当地才出现自动扶梯,第一个自动扶梯吸引了很多游客。所以,最后一次修改手稿时,玛拉删除了一些关于自动扶梯的描写。从前,他对车臣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和报刊。甚至有几次,他通过阅读医学杂志或网络视频了解可怕的截肢手术现场。
玛拉说:“研究不是障碍,它不可怕,应该是写作中的快乐源泉之一。有人曾说,‘不要写你知道的东西,要写你想知道的’。为了使一本书令人信服,书中人物在情感领域的真实性,比‘一棵树长在了不合适的地方’一类的事实更重要。我尽自己所能使环境和背景真实可信,但我更希望人物的情感能让这本书读起来更有说服力。”
玛拉今年28岁,既老成又年轻。他的头发已经斑白,却保留着孩子气的举手投足。他还在斯坦福大学修习写作,新出的这本长篇小说却存在大量与课堂教条抵触的地方,原因在于:它是一本完全基于研究和创造而来的作品,一毫斧凿的痕迹也找不到。
直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美国公众才开始注意车臣。最近接受采访时,玛拉表示,他对车臣的兴趣是2006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修的那个学期产生的。
俄罗斯知名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害不久,玛拉到了圣彼得堡。他租住的公寓附近有个地铁站,他常常看到参加过车臣战争的老兵在那边闲逛、喝酒、讨钱。
“车臣当时就像在遥远的天际。和多数美国人一样,我甚至不了解它在地图上的哪个角落。我也不认得到过车臣的人。我甚至不知道‘车臣’用英语怎样拼。”
本书中的情节大多发生于2004年,即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短短5天内,但每隔两个章节就要追述发生在1994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各个章节之间倒述从前的事情,有时也对几十年后发生的事情提前叙述。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两个医生——一个出了名的不胜任工作;另一个则刚毅朴实,努力地靠一己之力令一间废弃的医院恢复运作。
有书评家称赞《一系列生活现象》“体现了作者的抱负和智力上的躁动”、“充满了人性和希望”。玛拉在斯坦福的老师、曾获普利策奖的小说家亚当·约翰逊则强调:“玛拉进斯坦福的时候已经充分成型了。很多他这个年龄的人仍然在学规矩、传统,但他的新小说根本不注重这些东西。我写第一部长篇作品时,被传统结构所牵绊;而他,刚入创作大门就成功地抛弃了这些俗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亦不缺少博大的、对人类的关怀。”
玛拉在华盛顿成长,他的父母都是大公司的法律顾问。玛拉故而笑谈,自己从小就没有多么远大的志向,各科成绩总在“B”附近晃悠。直到有一年夏天,他在马里兰州的一个乡村俱乐部当球童的时候才突然想到要写点什么。高中毕业后,玛拉在一家商店打了一年的工再去读大学,同样是在这一年间,女友跟他分手了,他开始写短篇发泄郁闷,主人公是在商店打工的一名失恋男子。他回忆道:“其中一篇东西,用了足足三页的篇幅来描写一个吻。”
在南加州大学读本科的玛拉开始尝试历史小说,每天250个单词,内容包罗万象,甚至包括爱尔兰共和军战士在监狱绝食抗议的往事。玛拉强调:“这类事情永远不会断绝。”但他又认为,自己的作品并不专注于宗教和政治暴力。
游历车臣期间,让玛拉感兴趣的是那些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加入任何宗派的人,包括一所托尔斯泰博物馆的老板。那位文坛巨匠1851年游历过车臣。
玛拉回忆说:“老板用一支车臣战士和俄罗斯战士都用过的枪保卫自己的博物馆。那地方没什么极富历史意义的物品,但它的确是故事‘聚居’的地方,让你感觉保卫这样一个地方就是给故事保留一个庇护所;而且,经营博物馆的这家人也得以靠它生存下来。由此,我深深地被车臣人保留人文遗产的努力感动,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仍在努力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
□美国《纽约时报》
美国新生代作家安东尼·玛拉之前从未去过车臣,但这并未妨碍他以车臣为背景的小说走红。如今,当他终于站在那片盛产故事的土地上,又会有怎样的收获?
车臣共和国,是安东尼·玛拉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一系列生活现象》的背景地。说来有点不可思议,去年夏天,在就这片被传说包围的土地进行创作后6个月,玛拉才第一次真正去到那里,并在互联网上注册了一个网页,名曰“车臣之旅的七大奇迹”。
他坦承:“我不知道自己期待在车臣发现什么,也许它是个巨大的骗局。然而,我在那里受到了最好的款待。”据他观察,很多车臣人仍在努力摆脱多年战乱的阴影。
在车臣期间,玛拉发现《一系列生活现象》中的确存在事实性的“乌龙”:直到2007年,当地才出现自动扶梯,第一个自动扶梯吸引了很多游客。所以,最后一次修改手稿时,玛拉删除了一些关于自动扶梯的描写。从前,他对车臣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和报刊。甚至有几次,他通过阅读医学杂志或网络视频了解可怕的截肢手术现场。
玛拉说:“研究不是障碍,它不可怕,应该是写作中的快乐源泉之一。有人曾说,‘不要写你知道的东西,要写你想知道的’。为了使一本书令人信服,书中人物在情感领域的真实性,比‘一棵树长在了不合适的地方’一类的事实更重要。我尽自己所能使环境和背景真实可信,但我更希望人物的情感能让这本书读起来更有说服力。”
玛拉今年28岁,既老成又年轻。他的头发已经斑白,却保留着孩子气的举手投足。他还在斯坦福大学修习写作,新出的这本长篇小说却存在大量与课堂教条抵触的地方,原因在于:它是一本完全基于研究和创造而来的作品,一毫斧凿的痕迹也找不到。
直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美国公众才开始注意车臣。最近接受采访时,玛拉表示,他对车臣的兴趣是2006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修的那个学期产生的。
俄罗斯知名女记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遇害不久,玛拉到了圣彼得堡。他租住的公寓附近有个地铁站,他常常看到参加过车臣战争的老兵在那边闲逛、喝酒、讨钱。
“车臣当时就像在遥远的天际。和多数美国人一样,我甚至不了解它在地图上的哪个角落。我也不认得到过车臣的人。我甚至不知道‘车臣’用英语怎样拼。”
本书中的情节大多发生于2004年,即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短短5天内,但每隔两个章节就要追述发生在1994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各个章节之间倒述从前的事情,有时也对几十年后发生的事情提前叙述。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两个医生——一个出了名的不胜任工作;另一个则刚毅朴实,努力地靠一己之力令一间废弃的医院恢复运作。
有书评家称赞《一系列生活现象》“体现了作者的抱负和智力上的躁动”、“充满了人性和希望”。玛拉在斯坦福的老师、曾获普利策奖的小说家亚当·约翰逊则强调:“玛拉进斯坦福的时候已经充分成型了。很多他这个年龄的人仍然在学规矩、传统,但他的新小说根本不注重这些东西。我写第一部长篇作品时,被传统结构所牵绊;而他,刚入创作大门就成功地抛弃了这些俗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亦不缺少博大的、对人类的关怀。”
玛拉在华盛顿成长,他的父母都是大公司的法律顾问。玛拉故而笑谈,自己从小就没有多么远大的志向,各科成绩总在“B”附近晃悠。直到有一年夏天,他在马里兰州的一个乡村俱乐部当球童的时候才突然想到要写点什么。高中毕业后,玛拉在一家商店打了一年的工再去读大学,同样是在这一年间,女友跟他分手了,他开始写短篇发泄郁闷,主人公是在商店打工的一名失恋男子。他回忆道:“其中一篇东西,用了足足三页的篇幅来描写一个吻。”
在南加州大学读本科的玛拉开始尝试历史小说,每天250个单词,内容包罗万象,甚至包括爱尔兰共和军战士在监狱绝食抗议的往事。玛拉强调:“这类事情永远不会断绝。”但他又认为,自己的作品并不专注于宗教和政治暴力。
游历车臣期间,让玛拉感兴趣的是那些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加入任何宗派的人,包括一所托尔斯泰博物馆的老板。那位文坛巨匠1851年游历过车臣。
玛拉回忆说:“老板用一支车臣战士和俄罗斯战士都用过的枪保卫自己的博物馆。那地方没什么极富历史意义的物品,但它的确是故事‘聚居’的地方,让你感觉保卫这样一个地方就是给故事保留一个庇护所;而且,经营博物馆的这家人也得以靠它生存下来。由此,我深深地被车臣人保留人文遗产的努力感动,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仍在努力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