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6月1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书评

父亲告诉我,他是中情局特工

○作者 [美] 杰夫·斯坦因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6月12日   32 版)

    《狼与守望者:父亲、儿子和中央情报局》(The Wolf and the Watchman: A Father, a Son, and the CIA),W·W·诺顿出版社2013年5月,320页。

    在美国情报机构雇员的子女眼中,父母的隐秘身份固然值得敬佩与崇拜,但也令他们自己的人生中多了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中情局雇员的家庭中,终有一日,他们的子女会被告知生活的真相——不是某种人生哲理,而是让他们获悉:父亲或母亲是间谍。是的,他们的家长并不真正为国务院、石油公司或者进出口公司服务,那些明面上的身份只是伪装和掩护。

    新书《狼与守望者》的作者斯科特·约翰逊经历过这样的时刻。1987年,斯科特14岁,父亲载着他来到底特律郊区一家购物中心的停车场,关闭引擎,说:“告诉你一件事。”

    “直截了当,很生硬。”约翰逊回忆。父亲的语气不容置疑:“斯科特,我是个间谍。”

    身为职业特工,老约翰逊一直静静地等待,直到觉得时机合适才对儿子“出手”。对他来讲,这就像充满秘密和谎言的教科书当中早就印刷好的一页。后来加入《新闻周刊》并成为驻外记者的斯科特继续写道:“蛛丝马迹一直都存在:不停地搬家,在陌生的地方隐居,诡异的保密措施,(父亲)频繁变化的职业,学会后又忘掉的各种语言……以前的种种怀疑,在那一刻得到证实。他就像把妖怪从瓶子里放出来那样,讲出了事实。”

    斯科特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不久,父亲带着他前往密歇根州绍斯菲尔德市一处办公地点宣誓保密,这间办公室门上挂的招牌是“XX保险”。没过多久,斯科特就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交易”要求的不仅是宣誓保密这么简单。从此,他也介入了这门生意,成了一个习惯于说假话的孩子。“我逐渐理解了父亲的意思,他要我替他说谎,像一个专业人士那样说谎。如果有必要,我被允许进行任何粉饰、伪造、虚构、遮掩或欺骗。”

    身不由己地成为“道具”

    如今,书店里摆满了有关特工的回忆录和长篇小说。但一般来说,它们都是围绕那些完成或未完成的任务,很少提及间谍的家属。由配偶和子女以第一人称编著的更罕见。

    2000年,拜娜·凯蒂·清永出版了《我的间谍——中情局特工妻子的回忆》。5年后,20世纪60年代中情局驻南越西贡站站长之子约翰·理查森,写了一本更深层次的《我的间谍父亲:情报员回忆录》。去年,卡尔·科尔比制作并导演了一部令观众屏息的传记电影,主角就是他的父亲,已故中情局局长威廉·E·科尔比,影片的题目是《没人认识的家伙》,非常恰当地概括了秘密特工的配偶和子女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无论他们多么不情愿,为确保自身安全,间谍们必须将家庭包裹在一个由谎言编织的防护罩中。

    斯科特对最后一点感同身受。“每个国家都有我父亲那样的人,这些人保护其他人,为其他人提供庇护,并为某些更重要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这项工作也给这些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尽管他们想让家人不受到自己那份保密工作的影响,要把两个世界截然分开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他们无力让家人获得彻底的安全。”

    谎言和借口无处不在。书中,斯科特如此描述父子俩在原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的一次散步。彼时,冷战正处于最高潮。“他在公园里的一棵大树旁停下脚步,伸手在树根周围摸索。”在外人看来,老约翰逊似乎是在给儿子寻找好吃的栗子,“但我几乎可以肯定,他其实是在把我当道具,真实目的是取回另一名特工埋在那里的缩微胶卷。”

    天长日久,裂痕开始在家庭中蔓延。父亲以外交官身份驻新德里期间,斯科特险遭不速之客绑架,幸亏被保姆阻止。最终,他的母亲厌倦了这种双面人生,独自离去。

    被指“帮凶” 有口难辩

    父亲的职业生涯伴着斯科特长大成人。2002年,他在墨西哥城为《新闻周刊》采访时,爱上了一位当地姑娘,后者的父亲是左派人士,因从事政治活动,从1968年起一直被囚禁。讽刺的是,这次逮捕恰恰发生在老约翰逊担任墨西哥警方的顾问期间。当斯科特吞吞吐吐地袒露这段往事,姑娘先是震惊,而后迅速换上了憎恶的表情。“这里发生的每一场战争,每一次冲突,你们美国人的双手都沾满了鲜血!”她怒吼着,列举美国在智利、阿根廷、巴拿马和尼加拉瓜的“阴谋行为”。她怀疑斯科特可能是帮凶,当即弃他而去。

    他的另一段恋情也因为类似原因夭折了——女方怀疑自己能否与一位心事重重的男人成为伴侣。斯科特愈发苦恼,扪心自问:我与父亲之间,是否能保持真正的亲密关系?

    童年的记忆、父亲的事业、无果而终的感情以及斯科特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工作,所有这些加起来,便成为一个相当漫长而曲折的故事。其中一个情节是:在巴格达,作者曾经运用父亲私下传授的谍报技巧,成功地骗取了一位叛乱分子的信任。最后,斯科特·约翰逊援引约翰·勒卡雷的自传体惊悚小说《完美间谍》中的语句形容自己的精神状态:“我仿佛也成了一名反间谍特工,在身边的机构中寻找‘鼹鼠’,在自己以及亲人的内心发掘谎言。”

    □美国《华盛顿邮报》

分享到:

 

父亲告诉我,他是中情局特工
中国人缺乏自省,美国人狭隘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