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
可持续发展学说亟待“打补丁”
○作者 [美] 安德鲁·佐利 安·玛丽·希利 ○译者 鞠玮婕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15日
33
版)
|
|
鉴于可持续发展思维难以彻底化解21世纪的危机,恢复力理论应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过去数十年间,关于“如何适应全球风险”有许多讨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讨论大多被纳入一个老生常谈的框架中——可持续发展。
按照最初的构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人类和地球之间实现广泛的平衡。最初,人们都觉得这个理念值得赞赏,无可辩驳。但在实践中,如果一味死抱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至今,就显得有些过时了。从某些角度上说,这不足为怪,因为大多数理念都有生命期和半衰期。何况,“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张,现在已经大到了无聊的地步。
不妨举个笔者最近经常提到的例子:德尔蒙食品公司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就是把未去皮的单根香蕉加上塑胶包装。该公司宣称,这种新产品高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这样一来,香蕉在贩卖机中的保鲜时间更长,给贩卖机送货的次数也就少一些。可是,用石油化工制品包装未削皮的水果,如果这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还有什么不属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有两个更严重的缺陷。第一,它的目标是找到一个静止的平衡点,但这个概念与自然系统的运行方式并不吻合。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找到一种健康的动态形式,而非琥珀一样的化石。第二,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各种突发事件,可持续发展几乎拿不出什么可行的应对方案。相反,恢复力的思维方式却能提供一套更广泛、灵活、切中要点的理念、工具和方法。世界瞬息万变,我认为,恢复力理论很有希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扩展或补充。
为进一步说明笔者的观点,请参考下面一个思维实验:
假如我们将所有关心某个全球危机(比如不可逆的气候变化)的人集中在一起,再假设把这些人都装进一辆汽车内。现在(仅仅指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让这辆车朝着悬崖加速行驶——悬崖代表气候变化的临界点,一旦冲出悬崖,就有去无回了。
车子刚启动,有一群人率先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是提倡“风险消减”的那类人。“快掉头!”他们叫道,“快踩刹车!最起码别踩油门!”在这个时段,这么说天经地义。
然而,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现在,这辆汽车已如此接近悬崖,就算再踩刹车,也很可能会翻下去。见势不妙,另一帮人跳出来了,想要占据道德高地,这就是采取“风险适应”的那类人。“我们应该马上制作安全气囊或降落伞,”他们说,“不管喜不喜欢,事实都无法改变了。”与前者一样,一旦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行动。
在两种观点之间转换,普罗大众通常需要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甚至会耽误掉一代人的时间。在事态发展的早期,“风险消减”派会对“风险适应”的拥护者横加指责,说后者过早缴枪认输;但后来,后者又会指责前者螳臂当车,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运动发展到今天,“风险消减”阵营的势力已根深蒂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上风,这也情有可原。但是,随着全球危机逐渐逼近,人们开始向“风险适应”转变,对恢复力概念的关注日益增长。不仅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在应对许多重大风险方面,我们都能看到同样的趋势——比如全球经济、公共健康、扶贫、企业战略。
这并不是说人类必须放弃希望,将每种灾难都视为不可避免。恢复力框架不是要完全取代可持续发展思维,而是要为消减风险提出不同的增补方案:应当重新设计各种机构,鼓励、动员我们的社区,让人们不断创新和实验。如此,才能为长期性的转变争取更多时间——按照前文的比喻,这可以视为同时对行进的汽车和逐渐接近的悬崖进行改造,比如给汽车插上一双翅膀,这种脱胎换骨的改造一旦成功,刹车和降落伞就都不需要了。
□摘自《恢复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鉴于可持续发展思维难以彻底化解21世纪的危机,恢复力理论应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过去数十年间,关于“如何适应全球风险”有许多讨论。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讨论大多被纳入一个老生常谈的框架中——可持续发展。
按照最初的构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人类和地球之间实现广泛的平衡。最初,人们都觉得这个理念值得赞赏,无可辩驳。但在实践中,如果一味死抱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至今,就显得有些过时了。从某些角度上说,这不足为怪,因为大多数理念都有生命期和半衰期。何况,“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张,现在已经大到了无聊的地步。
不妨举个笔者最近经常提到的例子:德尔蒙食品公司推出了一种新产品,就是把未去皮的单根香蕉加上塑胶包装。该公司宣称,这种新产品高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这样一来,香蕉在贩卖机中的保鲜时间更长,给贩卖机送货的次数也就少一些。可是,用石油化工制品包装未削皮的水果,如果这都符合可持续发展,还有什么不属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有两个更严重的缺陷。第一,它的目标是找到一个静止的平衡点,但这个概念与自然系统的运行方式并不吻合。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找到一种健康的动态形式,而非琥珀一样的化石。第二,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各种突发事件,可持续发展几乎拿不出什么可行的应对方案。相反,恢复力的思维方式却能提供一套更广泛、灵活、切中要点的理念、工具和方法。世界瞬息万变,我认为,恢复力理论很有希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扩展或补充。
为进一步说明笔者的观点,请参考下面一个思维实验:
假如我们将所有关心某个全球危机(比如不可逆的气候变化)的人集中在一起,再假设把这些人都装进一辆汽车内。现在(仅仅指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让这辆车朝着悬崖加速行驶——悬崖代表气候变化的临界点,一旦冲出悬崖,就有去无回了。
车子刚启动,有一群人率先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是提倡“风险消减”的那类人。“快掉头!”他们叫道,“快踩刹车!最起码别踩油门!”在这个时段,这么说天经地义。
然而,他们的意见未被采纳。现在,这辆汽车已如此接近悬崖,就算再踩刹车,也很可能会翻下去。见势不妙,另一帮人跳出来了,想要占据道德高地,这就是采取“风险适应”的那类人。“我们应该马上制作安全气囊或降落伞,”他们说,“不管喜不喜欢,事实都无法改变了。”与前者一样,一旦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行动。
在两种观点之间转换,普罗大众通常需要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甚至会耽误掉一代人的时间。在事态发展的早期,“风险消减”派会对“风险适应”的拥护者横加指责,说后者过早缴枪认输;但后来,后者又会指责前者螳臂当车,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
可持续发展运动发展到今天,“风险消减”阵营的势力已根深蒂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上风,这也情有可原。但是,随着全球危机逐渐逼近,人们开始向“风险适应”转变,对恢复力概念的关注日益增长。不仅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在应对许多重大风险方面,我们都能看到同样的趋势——比如全球经济、公共健康、扶贫、企业战略。
这并不是说人类必须放弃希望,将每种灾难都视为不可避免。恢复力框架不是要完全取代可持续发展思维,而是要为消减风险提出不同的增补方案:应当重新设计各种机构,鼓励、动员我们的社区,让人们不断创新和实验。如此,才能为长期性的转变争取更多时间——按照前文的比喻,这可以视为同时对行进的汽车和逐渐接近的悬崖进行改造,比如给汽车插上一双翅膀,这种脱胎换骨的改造一旦成功,刹车和降落伞就都不需要了。
□摘自《恢复力》,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