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它们占领你家,与你交流,照出你的人生

书籍的重量

作者 [美] 大卫·尤林 译者 董晨晨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13日   33 版)

    实体书是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有体积有重量。它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与主人互动,栖息在每一位爱书者的书架上,也活在这些人的心灵深处。

    妻子将我唤作“书架清道夫”,这与其说是爱称,倒不如说是嗔怪。我和她一起生活超过30个年头,她除了必须习惯我对书的痴迷外别无选择,唯有眼见着家里的“图书馆”愈发庞大起来。

    沉甸甸的分量里都是思想

    “瞧瞧,这些书要成为咱家的主人了。”妻子不止一次在我收拾完书架后大发感慨。整理我家的书架绝对算得上是一项大工程——近4000册书列在100多个书架上组成长龙,盘过起居室,绕过卧室,一路穿过门廊和餐厅,最后冲进我的办公室。我以作家姓氏的首字母排序让这些书各安其所:从A打头的大卫·阿罗诺维奇(David Aaronovitch),一直排到Z打头的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平均算下来,我每隔7年会对书架进行一次全面整理。最近,在迎来50岁生日之际,我终于为自己送上了一份梦寐以求的大礼:一套内置的、从地板排到天花板的书架。

    妻子说得没错,书籍正在占领我的新家,就像我曾居住过的每所房子所经历的一样。从孩提时代起,我就身兼阅读者和收藏家的双重身份,我的世界除了书,还是书。

    是的,书成就了精神的旅程,思想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激荡。对读者有所影响才是作品存在的根本。读者踏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被激发、被点亮,直至灵魂进驻新的东西。

    然而,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另一面,即它的重量。无论是卷宗的净重,还是其占据的空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概念。检视群书时,看着它们在房间里排列整齐的样子,我不仅看到了它们呈现的思想和故事,更仿佛能从它们身上触摸到自己的人生。

    图书馆好似活的“大块头”

    触及旧物,难免要往事重现。自青春期起,我的图书馆就开始经历塑造、再塑造的过程。有些“故人”,如《教父》、《五号屠场》和《波特诺伊的抱怨》,从来到我的图书馆起,就再也没有离去过。它们的身上安放了我的现状,沉淀了我的历史,是我立体的回忆。

    一本书,带着一个崭新的世界而来,如空谷回声,与我的灵魂对唱。这一架架、一间间的存在,长年累月,不知疲倦地提醒我,让我明白“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是从何而来,“我”在文字间,在生活里,无处不在。

    多年来,我只拥有过一个职业——书评家。每天,都有新书被递送到我家门前,有时多达十几、二十几本。我工作的一部分包括对它们分类,移动它们,储存它们,决定谁去谁留。工作量特别大的时候,我一周就能囤上几百本需要运走的书。搬、拉、拖、载、卸,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后,我对尼科尔森·贝克的名言“思想是有重量的”,总是感同身受。

    在每次书架大清理活动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家都是寸步难行的,任何伸脚可至的地方都有成堆的书摆在那里。我先从A字开头的作者整理起,然后B,接着是C……我越发觉得图书馆是个拥有生命的“大块头”。

    存在感就是实体书的底牌  

    图书鉴赏专家瓦尔特·本雅明在《开箱整理我的藏书》一文中特别提到: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是人世间所有关系中最亲密的存在。与其说藏书驻扎在收藏者的灵魂深处,不如说他与这些书就是住在一起的。

    这是很实在的一句话,虽然我与他的看法稍微有些出入:人们通过整理各自的藏书,把玩它们,接触它们,给它们带来了活气。阅读是开启心智的活动,我们不仅通过语言与书籍进行接触,更经由它们的封面设计、字体乃至重量等,对它们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当你展示“站”在每一个书架上的收藏,包括自己的藏书,都会面对艳羡者提出的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问题:“这些书你都读过吗?”对此,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给出的回答是“我看过这里不足十分之一的书。我想你也不是每天都在用你的高级瓷器,不是吗?”

    收集电子书的人肯定不会遇见类似问题。我不是在感慨什么,我自己也有上百本电子书,其中绝大部分是免费下载的。电子图书馆与我如影随形,走到哪里都方便携带。

    然而,纵使电子书有很多优点,我仍然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它们不是藏品,缺乏实体书的重量,让我看不到思想占据的空间。

    在现实世界,我新买的巨型书架已被塞得满满当当。这些天,我在家里踱着步,想要再为我的书开发一些墙面。妻子对我的新书架开始不满了,她希望我的藏书能以有序的方式呈现出来,但这种有序总是很快被打破。不过,置身在那一排排架子前,身处一册册藏书间,我总会感到,无序也是它们为证明自己存在而发出的呐喊——“我在这儿!”

    美国《洛杉矶时报》

分享到:

 

书籍的重量
坚守共同底线,才有现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