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试读

坚守共同底线,才有现代国家

作者 秦晖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13日   33 版)

    现代国家无论选择怎样的模式,都应首先确立某些朝野各派均不容挑战的准则:在思想文化领域是“信仰自由”,在制度建构方面则是“民主政治”。

    早在“五四”以前,中国就出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20世纪末进入改革时代以后,“文化热”中的“中西”之争再度热闹起来,80年代许多人积极推进西化,90年代弘扬传统又成了主旋律,加上国际上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助兴,可谓高潮迭起。

    然而新世纪伊始,人们面对坑亲杀熟的“诚信危机”的一片惊呼却表明,如今的“文化”不论中西,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已成“稀缺资源”。百年来的“文化冲突”,得到的是现代公民权利未张而传统责任伦理尽失的后果。“西方的自由民主”与儒家的“传统”道义同归于尽,而在西、儒皆灭的土地上,强权逻辑与犬儒逻辑的互补反而变本加厉了。

    出于对极端化的不满,各种争论中都产生了中庸之道:在“中西文化”对立中,历来就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中西结合之说。在“左右”对立中,各色“第三条道路”也有几十年历史。而在刚刚兴起的“NGO反对WTO”潮流中,也不乏既要NGO、也要WTO的呼声。

    但是,中庸之道不管理论上多么面面俱到,实行起来却往往要碰壁。究其原因,人们常常抱怨两极的力量太强而中间派太弱:一些人非要2,另一些人非要10(至于谁是10谁是2姑且不论:自由主义者要10分自由,在他们眼里,社会民主主义者就只要2,而后者要10分平等,在他们眼里前者也是只要2的),主张(2+10)÷2=6的呼声便被埋没了。

    在这里,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种可能:如果健康的两极本身都太弱,中间派能强得起来吗?假如还没有1,那么谈论2与10的中位数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主张2的人与主张10的人难道不该首先为争取1而奋斗吗?“为争取1而奋斗”当然不能说是2与10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只能说是两者“共同的底线”。亦即:它并不是两者互相妥协的结果,而是两者本身都需要以之为前提的、即使没有对方要求、自己也必须争取的基本目标。

    例如关于“文化冲突”,人们当然可以而且应当倡导文化多元,基督教、儒家理念与伊斯兰教应当和平共存。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信仰自由的原则必须战胜异端审判。如果异端审判存在,不仅各种文化与信仰的多元共存成为不可能,每个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会被窒息。因此每个文化、每种宗教都应当反对异端审判、异端镇压,反对原教旨主义专制。这就是作为文化多元共存基础的“共同底线”。

    又如在“左右之争”中,发达国家的传统话题是“自由放任还是福利国家?”左派主张扩大国家承担的责任,右派强调要限制国家的权力。这两者形成对立其实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有社会契约意义上的“国家”,在这种契约下,国家的权力与责任严格对应:权力来自公民的授予并对公民负责,公民需要国家承担多大责任,就授予它多大权力。

    反之,如果没有这一前提,那就会造成——国家权力极大而责任极小。西方那种“左右之争”乃至“左右之间的”折中立场,在这种条件下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的体制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还远不及美国,又有什么资格怪其个人自由太多?如果我们连瑞典水平的个人自由也远未达到,又有什么资格指责其社会保障过分?如果连美国式的“低调社会保障”和瑞典式的“低调个人自由”也得不到,谈论“二者之间的道路”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需要有权责对应的民主体制,这就是左右派都必须持守的共同底线。

    如今都说全球化,但全球化不始于今日。自从英舰轰开虎门、马克思号召全球无产者联合,就开始了两种对立的全球化:capitalist和communist的全球化。冷战结束后这个对立告一段落,但世界既未“大同”,也不可能重建“铁幕”隔绝彼此。我们注定生活在一个有矛盾的、因而是多元的地球村中,依然面临多种而不是一种全球化。然而世界毕竟还是在进步:这些矛盾、多元与多种已经越来越多地以上述底线为基础,突破底线的堕落则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对。也许,这就是我们唯一必须要“接”的国际之“轨”吧!

    摘自《共同的底线》,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分享到:

 

书籍的重量
坚守共同底线,才有现代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