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异地高考的梦想依旧照不进现实

○陈方 媒体人 《 青年参考 》( 2013年01月02日   03 版)

    如果盘点2012,“异地高考”绝对是一个绕不过的权利热词。在2012年最后一天,也即官方划定的异地高考方案公布期限“最后一天”,京沪粤等14省区市已先后划定各自的“门槛”,其他省份的相关政策仍在制定中。

    尽管还有多个省市区没有公布具体方案,但对公众来说,只要“京沪粤”三地异地高考的方案公布了,这一政策的着陆程度基本也就见底了。不是说其他省市区“异地高考”不重要,而是“京沪粤”三地涉及到的流动人口更多、异地高考的矛盾更为突出,而且京沪还保持着“高考洼地”的效应,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些地区异地高考的难题,才能让数量众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得到政策的实惠。

    不过,“京沪粤”三地异地高考方案的出炉,并未让人有太多惊喜,公众只是等到了一个没有悬念的答案而已。在“京沪粤”,异地高考依旧是“山重水复”。

    作为异地高考的改革“深水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北京上海自然有客观的难处。如果彻底放开异地高考,京、沪属于高考招生资源相对充沛的“高考洼地”,将首先面临“高考移民”的冲击,其次是“就地高考”的冲击。而广东本来的高考招生资源就比较紧张,主要压力来自“就地高考”,“高考移民”的冲击相对较小。无论是什么样的理由,三地的难处归结起来便是“教育资源有限”。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为2018.6万人,其中非京户籍人口占36.8%,为742.2万人。人数多,保障其权益便更显重要,但在具体操作上却需要条件支撑。同样作为全国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一大省广东,由于当地随迁子女群体较大,且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教育资源承载能力难以负荷。据统计,2012年,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365.4万人,其中外省户籍188.1万人。如不设准入条件,每年将有超过20万的随迁子女进入高中阶段就读。

    “京沪粤”等地方的难处可以理解,可是考生的难处谁又能理解呢?即便是同意就地入学,但必须回原籍高考这也相当于断了考生的后路。且不说回原籍考试考生的心理将遭遇多大波动,也不说随父母在大城市读书多年教育学科的进度与原籍不同,回原籍考试,原籍还接不接收,就是现实的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表述,曾引起各界热议。其中强调要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如果用这“三个公平”来衡量一下“异地高考”的政策设计,那么作为改革深水区的“京沪粤”即便再难,也必须推进下去。

    作为外来进城务工子女,考生的父母和本地户籍考生的父母对于城市的贡献并没有多大区别,考生权利的公平必须是要保障的;既然在同一座城市读书考试,那么机会均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规则公平,这更是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之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并非考生造成的,为何结果却需要无辜的考生来承担呢?

    当然,推进教育公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渐进”并不意味着矛盾突出的地方就可以以各种借口停滞不前。相反,越是坚冰难破的地区,越需要改革的勇气和力度。当周边地区都在大刀阔斧地推进异地高考时,“京沪粤”这样的“深水区”更应当感受到民众对其寄予的期望,感受到压力所在,从而增进改革的动力。

    如何真正走出异地高考的困局,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破解之道,均衡教育资源也好,加快高考改革也罢,只是这些“顶层设计”必须快马加鞭,政策晚一两年对于地方政府不打紧,可考生们的青春耗不起!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分享到:

 

异地高考的梦想依旧照不进现实
背景和经济才干影响中国干部选拔?
尊重和体谅才会让城市不那么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