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国观察家点评中国导弹核潜艇实用化

中国“海底蛟龙”令核威慑更灵活

○本报特约撰稿 方言 《 青年参考 》( 2012年12月05日   18 版)

    美国认为,中国导弹核潜艇尚未展开实战部署。

    随着搭载洲际导弹的核潜艇逐步实用化,中国将如何建设自身的海基核威慑能力?

    今年以来,关于中国海军的话题,除了钓鱼岛争端、航母服役外,中国海军是否实际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也多次引起外媒议论。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日前向美国国会提交报告称,中国海军即将告别“象征性水下核威慑力量”时代,转而实战部署潜射洲际导弹。显然,美国防务思想界已开始密切关注中国“海底蛟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核潜艇稳健进步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和教授吉原俊井基于最新研究成果指出,美国学术界围绕中国核武库的未来存在分歧:一派认为中国核力量仍将追求平稳发展,陆基导弹部队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主干作用;另一派则预测,中国拟实施“全面核升级”战略,既保持陆基机动洲际导弹(ICBM)的进步,同时加快核潜艇与潜射洲际导弹(SLBM)的更新步伐,“按照这一发展态势,未来10年,中国导弹核潜艇(SSBN)在质量和数量上将更接近美国”,这一派甚至预测,中国今后可能转而采取更具进攻性的“有限核威慑”战略。

    霍姆斯和吉原俊井对上述两派观点均不赞同,他们从战略高度对中国水下核力量加以分析评估,认为部署数量更多、战斗力更强的现代化核潜艇,并不一定预示着中国抛弃防御性核政策,相反,规模适度的水下核力量,只会进一步增强北京目前奉行的“最低核威慑”的成效。

    和美、俄、英、法一样,中国在建设水下核力量时面临几个基本问题:采用何种部队结构?哪些因素会促使决策层更偏重核潜艇部队?需要多少导弹核潜艇才够用?要知道,核潜艇不仅会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负担,还会引发潜在对手的竞争性反应。

    需避免引发美国反弹

    霍姆斯和吉原俊井认为,导弹核潜艇具有隐蔽性强、机动性好、续航力不受限等先天优势,能够降低遭敌先发制人的危险,不过,这些理论优势不可能促使中国完全依赖核潜艇。从政治角度看,中国政府首先要确保对核武库的有效控制,一旦潜艇部队规模扩大,政府能否将作战控制权下放给前方指挥官,是个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要扩充核潜艇部队,也要防止引发美国“剧烈回应”的风险,确保中美保持相对稳定的威慑格局。

    要想使中国水下核武库达到“两全其美”的程度,的确是件棘手的事情。两位防务专家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如果中国拥有4艘各自携带12枚巨浪-2导弹(射程8000公里)的核潜艇,每枚导弹搭载3颗核弹头,中国水下核武库将拥有144枚核弹头;如果中国部署6艘同型号核潜艇,每枚导弹搭载6枚核弹头,则核弹头总数将跃升至432枚,这种数量上的增长或许会引起华盛顿注意,甚至促使美方采取措施,继续保持对华压倒性核优势。       

    霍姆斯特别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能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对中国核力量发动“先制攻击”者只有美国,换句话说,中国核潜艇只需应对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威胁。与此同时,鉴于美军攻击核潜艇和航空反潜中队的数量在冷战后明显减少,未来10年间,美国不大可能在削弱中国核潜艇的生存力方面有太大的作为,又考虑到美国在建的反导系统也难以拦截潜射洲际导弹,在此情况下,即便中国陆基核力量在首轮袭击中全部丧失效能,中国只要有一艘配备多弹头的导弹核潜艇存活下来,依然能展开破坏性极强的核报复。

    从这个角度出发,两位观察家的结论是,中国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英法模式(见参考资料)打造规模有限的核潜艇部队,即在装备可靠性过关的前提下,维持“最低核威慑”所需的4至6艘导弹核潜艇,其中两艘时刻处在战备状态,即便一艘沉没,也可保持另一艘生存。

    三种策略可交替使用

    美国防务思想界的主流相信,中国希望将导弹核潜艇集中部署在受保护的渤海和黄海,由攻击核潜艇、岸基航空兵和水面舰艇充当“卫士”,对企图入侵的对手予以反击。不过,这种待在自家后院的“堡垒战略”也存在风险——将核潜艇局限在相对狭小的水域,等于约束了它们的巡逻范围,必然增大其被敌方发现的概率,难以充分发挥核潜艇特有的隐蔽性。不仅如此,中国还需建设规模更大的海空军来保护潜伏在“堡垒”中的核潜艇。

    除了“堡垒战略”,中国核潜艇也可能在友军掩护下,在漫长的海岸线边缘巡航。近年来,中国海军航空兵和水面舰艇更新速度较快,使之有能力在“第一岛链”以西夺取局部海空优势,一旦成功,中国就能使其核潜艇沿亚洲大陆东缘水域自由巡逻,即“沿海巡航”。

    霍姆斯和吉原俊井猜测,中国还有一种最具雄心的选择,那就是将核潜艇前置部署到西太平洋,让更多的目标进入其射程。这种“公海巡航”(或称“前沿部署”)必然迫使美国派遣更多的舰艇和飞机到公海去跟踪中国核潜艇,由此牵制了美军用于其他方向的机动兵力。不过,“前沿部署”也将使中国面临与美国发生“全面核对抗”的风险剧增——中国导弹核潜艇以往从未开展过真正意义上的威慑性巡航,因此,哪怕是适度靠前的部署模式,也会传递出中国核战略有变的信号,从而大大提升美方的威胁预期。

    需要强调的是,“堡垒战略”、“沿海巡航”和“公海巡航”并非互相排斥,可根据安全环境的变化交替采用。在和平时期,中国核潜艇或更多地采取“堡垒”部署方式;发生冲突时则可能展开更积极的沿海巡航或潜入公海,以反击对手的“核讹诈”。总之,即便保有一支少数精干的水下核力量,中国在面临各种突发事态时仍能获得更灵活的选择。

分享到:

 

中国“海底蛟龙”令核威慑更灵活
水下核力量的建构模式
环球军情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