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信息技术为何不能彻底摧毁传统的娱乐、沟通和学习方式?其中一点重要原因,隐藏在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基因中。
未来学家屡屡扑空
人类跨入信息时代后,惊觉此前所做的许多预测是完全不靠谱的。例如,很多未来学家预测“无纸办公室”,即计算机将使纸张变成废物。实际发生的事情却相反,只要看一看任何办公室,就会发现用纸的数量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
还有人预测会出现“无人城市”。未来学家相信,通过互联网召开的电信会议,将会使面对面的洽谈不再必要,人们也不再需要跑来跑去。结果,城市本身会变为空壳、变成鬼城,因为人们都在家里而非办公室工作。
同样有预测者称,我们会看到“网络旅游”出现:整天躺在沙发上,通过互联网漫游世界和欣赏景色。随之兴起的“网络学生”在线学习所有课程,暗地里却大玩视频游戏和喝啤酒。大学将因为不再有人感兴趣而关闭。
最后,有人认为传统娱乐行将消亡。未来学家指出,因特网是未来的主宰,它将吞噬剧场、电影、收音机、电视……这些都将成为博物馆中的古董。
可现实如何呢?交通堵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去外国旅游的人数打破了纪录,虽然网络学校不断增多,大学招生的数量仍然创下新高。没错,有更多的人决定在家里工作,或与同事通过远程电信会议交谈,但城市本身没有空置,而是变成蔓生的超级蚁巢。同样,因特网的确改变了整个媒体行业的面貌,媒体巨擘想方设法在虚拟世界中赚取利润,然而,这并没有消除电视、无线电广播和剧场的作用,百老汇的灯光仍然像多少年前一样闪烁。
眼见为实源自本能
为什么预测不能成为现实?大部分人拒绝让信息技术包办一切,奥秘就在于所谓“穴居人原理”(Cave Man Principle)。遗传和化石证据说明,原始人是10多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的,我们和这些老祖宗的大脑结构相同,需求、梦想和愿望也大同小异,10万年的时间不足以改变基因,我们仍然遵循穴居人的方式思考问题。
该原理的要点是:每当现代技术和原始的愿望发生冲突时,后者更容易占上风。例如,穴居人总是要求提供“杀死猎物的证据”,仅仅吹嘘是不够的,到手的、有血有肉的猎物始终比跑掉的大家伙实惠得多。类似的,我们处理文件时,总想保存一份打印稿,本能地不信任飘浮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像素。所以,无纸办公室一直没有诞生。
同样,这也是网络观光为何不能代替实地旅游的原因,更是“因特网会把电视和收音机一扫而光”的预测不能成为现实的原因。我们的祖先总希望亲眼看到某件事物,而不相信道听途说——依靠实际的身体体验而非流言,对他们生存下去至关重要。今后100年,仍然会有真人演出的剧场,人们仍然会追星,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基因决定的。
宁要高接触,不要高技术
此外,我们的祖先多是目光锐利的猎人。因此,我们喜欢观察别人,而在发觉别人盯着自己时就会感到紧张。这就部分解释了可视电话为何长期无法在私人领域普及。如果每次通话前都不得不梳理下头发,整理好衣衫,谁愿意呢?
今天,在线学习已成为现实,可校园仍然挤满学生。与教授一对一沟通,前者就可以给予学生因人而异的关照,回答每个人不同的问题,这比在线课程自然优越得多。
在21世纪,高技术(High Tech)和高接触(High Touch)的竞争依然在持续。有人可能会主张,我们两者都需要。不过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同时拿出一张我们喜爱的歌星的免费照片和一张他的音乐会门票,你们中又有多少人会选择照片而放弃门票呢?
这就是穴居人原理:不排斥两者兼得,如果非要选择,我们会选择高接触,和10万年前的老祖宗别无二致。
摘自《物理学的未来:科学决定2100年的世界蓝图》,重庆出版社2012年5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