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3本书的作者都曾沦为毒品的奴仆。他们涅磐重生的非凡经历,不仅足以打动普通读者,也让更多依然在和毒魔搏斗的瘾君子看到了希望。
90%的瘾君子一辈子都不愿讲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即使同意开口,也很少有人会像摩西·卡西尔那样,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引人入胜的书——《麦田里的卡西尔》。这本快节奏、幽默、发人深省的纪实类读物,由一个年轻人来叙事,读者看着他从吸烟到喝酒、抽大麻、沉溺于迷幻剂、锒铛入狱直至幡然悔悟,期间上演了无数幕人间活剧。
生在残障人士家庭,卡西尔的成长充满坎坷。“如果父母都是聋子,生活中就不可能有什么正常的事物,你走到哪儿都仿佛是个傻瓜。”从4岁开始,五花八门的心理治疗就成了他生活的组成部分。“母亲迷信心理治疗,就像供奉耶稣一样。她认为,心理治疗永远是可靠的,在我家,心理治疗成为全能之神,简直就是第三个家长。”
这个家庭终于还是破裂了,卡西尔的母亲带着兄弟俩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在一处黑人聚居区落脚。卡西尔一家都是白皮肤,很快,新家又成了让他感到自己被疏远的地方。于是,这个15岁的圆脸男孩整天跟着一群三四十岁的混混闲荡,顺理成章地被毒品俘虏了,而且精通吸毒者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摆布后者的技巧。尽管慈祥的外婆在卡西尔出生时认定这孩子将成为“圣人”,在生命的前25年里,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悲惨的失败者。
卡西尔运用意识流手法,伴以生动的对话,将这段五味杂陈的经历娓娓道来。这类“黑色”主题的著作,经常以责怪父母和抱怨童年的精神创伤开头,但看到结尾,读者往往会发现,使一个人染上恶习的因素非常复杂,是家庭、遗传和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合力所致。其中,又以瘾君子最难深挖关于自身情感的真相,卡西尔在这方面做得格外出色,他特别探究了使自己重生的深层原因,在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慨叹:“我最后变成的,终归是个好人。”
跟卡西尔不同,职业写手比尔·格雷格的回忆录,将时间跨度限定在他成年后的某个片段,正如其名称《90天》。作为2010年出版的《一个年轻吸毒男子的画像》的续集,本书把重心放在作者的康复过程,回顾了他在那段时间里参加的、帮助他驱除毒魔的社交活动。在他看来,投身于健康的人际往来是最棒的戒毒策略:“倾听其他吸毒者的故事,诚实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如果你觉得你帮助不了他们,那就让他们帮助你。”
最后,格雷格指出:“我发现,我很高兴——在生命中头一回这么高兴。我成功戒毒了,日日夜夜,我的周围都是些极富自制力的人。我终于不再被酒精和大麻迷惑,我的银行账户上有足够的钱付房租并还清欠款了,我有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了。”
相比之下,马克·路易斯的《上瘾大脑的回忆录》学术性较强,更合那些可能对毒瘾和人体之间的化学联系感兴趣的读者的胃口,原因在于,现在的他就是一名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以自己为标本,路易斯解析了吸毒者大脑和身体的化学变化。比如,在讨论多巴胺时,本书强调,这种化学物质能让人“更有吸引力、注意力更集中、更平易近人、更被人需要和肯做事”。许多毒品都会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尤其是对那些体内含量本来就低的人来说,多巴胺浓度的猛烈上升,使瘾君子更容易对特定化学物质产生依赖。
路易斯总结说,戒毒者应当牢记,“上瘾是神经系统的一种错误,一种失真,一种想走捷径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把‘想要的东西’凝缩成一个单一的、巨大的符号。”理解了这个秘密,你就会明白:为赶走毒瘾,单说“No”是不够的,必须找到可以促使多巴胺释放的替代品。特别重要的是,要让有意义的经历填补你空虚的心灵,让你产生高兴的、愉快的感觉,完成精神锻炼的任务。在这方面,瑜伽、冥想乃至恋爱都很有效。
路易斯今年刚满30岁,曾是一位无法自拔的吸毒者。走过那段弯路,他成为科研工作者,决心对瘾君子的大脑进行充分研究。换句话说,他要把自己最难以启齿的经历,转化成帮助他人的动力,使更多的年轻人免于误入歧途——这比普通的戒毒成功故事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