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财大气粗的投资者走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试图通过土地收购拓展粮食产业时,他们在原住民心目中的形象,或许和两三个世纪前的殖民者区别不大。
历史的某些脉络是如此隐秘而发散,非专业人士实难发掘其中之奥秘。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农业专家和环保人士警告我们,那些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企业和个人,正拼命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土地,用来生产粮食和其他用途,可惜未能唤起公众的注意。
现在,英国作家弗雷德·皮尔斯,对这种现象蔓延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详尽调查。他的足迹从伦敦某投资基金公司的总部,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的乡村,进而是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原始区域。在名为《土地掠夺者》的新著中,不同的故事有着相似的剧本:担心粮食供应或忧虑土地退化的企业和企业家走进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深处,买下贫瘠却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或索性将自己的产业迁到那里。而在这个过程中,原住民通常处于尴尬境地。
投资者为什么会盯上粮食产业?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突破90亿,与此同时,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发达国家的土地资源已被过度开发。以沙特阿拉伯为例,该国政府花了400亿美元创建一处被皮尔斯称为“几何绿洲”的地方,用来建造麦田、果园和奶牛场。这个财大气粗的中东产油国几乎耗尽了地下水,所以,利雅得在2010年分别与柬埔寨、巴基斯坦、菲律宾和越南签订合同,在这些国家生产大米,由此成为全球第二大稻米进口国。
这些庞大的跨国粮食购销计划,往往会与当地人持续了千百年的生活方式激烈摩擦。皮尔斯在书中提到,腰缠万贯的印度企业家卡鲁图里,虽然在埃塞俄比亚创建了世界最大的玫瑰种植园,购买周边土地的热情依然像个无底洞。尽管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已经和外国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前者还是为自身耕种权遭到侵蚀的趋势感到不安和愤慨。
皮尔斯写道:“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哪块土地是无人认领或荒置的。当卡鲁图里们把自己的新疆域称为‘空地’和‘处女地’时,他们就像两三个世纪前以野蛮手段来到这里的殖民主义冒险家一样在制造冲突。对当地人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有主的。”
相比之下,有关巴塔哥尼亚的一章写得就有些粗略。皮尔斯只是对一干服装巨头以及传媒大亨怎样在南美最远端抢购荒地记了一笔流水账。这些投资者兴许怀揣良好的意图,譬如防止毁灭性开发,但马普切土著部落我行我素,直接打官司到法院,要求收回祖先的土地。法院最终站在了投资者那边,土著们则拒绝接受把他们安置到外地定居的提议。可惜,皮尔斯没能很好地探索当地人的内心世界,也没说明产权变动如何重塑该地区的社会生态。
至于非政府组织在类似过程中发挥的监督作用,皮尔斯对“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南非扮演的正面角色阐述得比较详细。不过,他的笔墨依然过分集中在志愿者的个人表现上,对这类非盈利性机构的活动原则和指导思想谈得较少,未能充分把握它们是如何与当地游牧部落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令生态保护与自然资源开发实现均衡发展的。
通读《土地掠夺者》全书,你会注意到好几个故事有点重复的感觉。皮尔斯要是能把相关内容精简一些,针对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详细阐述,效果肯定会更好。当然,这样的要求属于吹毛求疵,毕竟,皮尔斯已经成功地挑起了话题,揭示了粮食生产的扩张正在多么迅速地改变这颗星球的面貌。任何关心下一顿晚餐来源的人,都应该读读他的文字。
美国《华盛顿邮报》
关于作者:弗雷德·皮尔斯,英国科普作家和记者,是《新科学家》、《每日电讯报》、《卫报》、《泰晤士报》等报纸杂志的顾问和长期撰稿人,对64个国家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做过专题报道,主要著作包括:《绿色勇士:环境革命背后的人和政治》、《泉水守护者:全球化时代的水回收》、《地球的过去与现在》、《一个生态罪人的自白》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法语、德语、日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汉语等10多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