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俄关系说成“盟友”未免过于天真,但若夸大互疑,也失之偏颇。
在普京第三次当选总统后的外交日程上,“造访北京并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不出席在美国召开的G8峰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既体现了普京对俄罗斯在现有国际格局中地位的把握,也反应出他在内政方面的种种考量。
不得不承认,G8峰会对俄罗斯来说,越来越像“鸡肋”。在这一判断的背后,是俄罗斯与西方互动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总结。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谋求融入西方,到普京对西方的强硬,今天的俄罗斯已基本看清自己在世界格局中对西方而言十足“东方”的地位。
如果说在戈、叶的时代及普京时代的头几年,俄外交还显得有些方向不明,那么北约的东扩、美国的反导,以及2008年在南奥赛梯的那场与“亲美”的格鲁吉亚展开的“五日战争”,则可说是为俄罗斯的外交方向确定了基本坐标。即使在伊朗和利比亚问题上,莫斯科可能战术性地襄助西方,但其外交的基本面已经无从改变。
在经济合作上,持续的西方资本从俄市场外逃,让俄与西方越来越缺少共同利益。如果说天然气合作还需要俄罗斯与西欧保持联系的话,那么欧洲目前实行的进口多元化战略,则动摇了这一联系的基础。
这样一来,由西方主要大国参加的G8峰会,对俄来说就显得“没什么必要”。而且,普京即使去了,恐怕也找不到太多可谈的东西,空落一场尴尬,倒不如拒绝来的爽快洒脱。
北京和上合组织对普京来说,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俄罗斯的外交地位其实很“东方”,与同属“东方国家”的中国可以找到不少共同利益。尽管两国文化并不相通且存在惨痛的历史记忆,当下的战略利益趋同还是足以让两国走到一起。而在这一基础上成立的上合组织,就是莫斯科和北京维持其欧亚大陆政治、经济、安全利益的一个重要平台。中亚首先关乎两国的地缘安全;再往西推,两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是一系列战略利益的屏障。
中俄并非没有战略互疑,但合作仍是双边关系的主轴。这也是中俄互动20多年来一直显见的一个基本趋势。所以,将中俄关系说成“盟友”未免过于天真,但若夸大互疑,也失之偏颇。
普京此次访华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在俄国内经济提振乏力的背景下,俄罗斯开始借重中国的资本来发展其国内经济。这是一个最新趋势,也是中俄关系发展的新动向。
本报特约撰稿 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