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著《布拉格之冬》中,玛德琳·奥尔布赖特以捷克移民后裔的身份,重现了自己家族和祖国的往事。
在新著《布拉格之冬》中,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女士追溯了自己的家族史,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欧洲跃然纸上。
奥尔布赖特生于1937年,是科贝尔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她父亲是捷克斯洛伐克派驻贝尔格莱德的新闻官,随着战争阴云逼近,玛德琳举家撤回布拉格,后于1939年流亡英国。
家人对年幼的玛德琳隐瞒了许多东西,其中最大的秘密,直到她开始外交生涯后才曝光。此前她根本未曾想过,父母是改信天主教的,实际上有犹太人血统。至于留在捷克的20多位亲人,包括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纳粹统治时期遇害了。他们或是个人,或是以家庭为单位,在恐惧中走向人生终点,他们的命运构成了本书的一条暗线。
很多故事都以空白结束,没有书面记录,更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目击者,读来反而更令人心碎。奥尔布赖特当时年纪尚幼,对逝去的亲人们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忆。抱着愧疚,她将长期搜集的书信和照片集合到一起,再将这些碎片精心地镶嵌进对那段岁月的记录中。
欧洲安全岛的命运沉浮
即便是不了解历史的人,读罢前本书100页,也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上世纪30年代欧洲的全景画。在奥尔布赖特笔下,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德国人、匈牙利人……交织的多民族文化,将她的祖国塑造为工业重镇,在音乐和艺术领域同样孕育出了充满活力的传统。
在这一片繁荣背后,希特勒蠢蠢欲动。从一战结束写起,奥尔布赖特不断提及,一个小国想要在波谲云诡的世界里扮演“安全岛”是何等艰难,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前的真实处境。站在欧洲人的立场看,纳粹军队兵不血刃地出现在布拉格,是捷克被国际强权压制、国内不团结、领导人软弱、可耻的背叛等种种因素综合引起的必然后果。
舞台转移到伦敦后,奥尔布赖特的父亲约瑟夫,成了前总统贝奈特领导的捷克流亡政府的核心成员,他忙着为BBC搜集并制作新闻稿,再向占领区的抵抗组织广播。约瑟夫对曾任捷克驻英大使的简·马萨里克负责,后者的父亲托马斯是这个国家的首任总统。
对于不熟悉往事的读者,本书提供的细节足够丰富且全面,很多角色的命运令人扼腕,譬如马萨里克。当纳粹投降,贝奈特等人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他表面上仍旧是领袖,权力的平衡却悄悄转移到了共产主义者一方。在一次出国访问的前夜,时任外交部长的马萨里克被发现死于自己卧室的窗外。后世的研究者普遍相信,他是被苏联特工暗杀的。
为主流历史书提供对照
如此悲剧性的结局,正是捷克斯洛伐克自身的缩影。奥尔布赖特从欧洲人而非美国人的视角重现历史,跳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珍珠港事件仅被提到一次,却有两章篇幅被用来描写一小队流亡捷克士兵在英国受训,并潜入敌后刺杀纳粹高官莱茵哈特·海德里希的经过。有些时候,视角的转换稍欠圆滑,却为“美国版”的历史书提供了有趣的对照物。
当然,奥尔布赖特绝不只是作家,她曾是一名决策者,对领导人面临的艰难选择体会深刻,并在书中有所着墨。她写道:“针对海德里希的密谋……说明领导者和民众面临的困境是相同的。一方面,贝奈特等人得权衡这次激动人心的行动能带来多少政治利益,另一方面,他又得考虑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即纳粹有能力也有意愿实施残酷的报复。”
事实的确如此。纳粹对海德里希之死的回应,是将整座城镇夷为平地,处决无辜的妇女儿童,将犹太居民送入死亡集中营。被害者当中,就包括奥尔布赖特的外婆。
这一切发生时,奥尔布赖特还是个在英国听防空警报的孩子,那些与敌人艰苦搏斗的男女则远在欧洲大陆,他们从未谋面。因此,这本书并非单纯的回忆录,而是一本兼具生动情节与深邃思想的编年史,是一位忠于民主理念的资深外交官为我们呈献的珍贵礼物。
□美国《洛杉矶时报》
关于作者:
玛德琳·奥尔布赖特是一位令人敬畏而广受尊敬的外交家,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和驻联合国大使,1997年任国务卿,是首位担任此职位的女性。她行事直截了当,对自己的治国才能有一种“罕见的坦率”。目前,奥尔布赖特在圭亚那首都乔治城教书,业余时间则忙于写作,母校威尔斯利学院有以她命名的国际问题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