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奥威尔能写出这样的作品,除了他,再没有别人能一面基于理想主义去前线作战,一面以诚实甚至冷酷的笔法,揭开那些令左翼自毁长城的谎言和政治操纵。
乔治·奥威尔并不是很懂艺术。在记载西班牙内战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中,他对巴塞罗那某座“丑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教堂大加挞伐。而事实上,这座教堂不全是现代主义风格,也称不上有多难看。在另一篇写萨尔瓦多·达利的文章中,奥威尔又给现代艺术贴上了“颓废、反道德且自私”的标签。
我不知道奥威尔是否认得胡安·米罗,后者是一位更讨人喜欢的现代艺术家。我同样不知道奥威尔是否看到过米罗的招贴画《支援西班牙》,后者表达了这位来自加泰罗尼亚的画家对革命的热情。不过,当我们把他们二人对革命与战争的反应,与21世纪的现实联系起来时,更容易悟出某些值得玩味的东西。
和毕加索一样,米罗对西班牙所处的困境深有感触。一只旧鞋、餐叉的尖头、臃肿的女人……内战的暴力见诸他的画作中,探究了一个社会将自身撕裂的可怕景象。可是,米罗和毕加索都没参加过战斗,没有深入研究过革命失败的原因,对共和事业的支持也流于表面。
的确,西班牙内战催生了一批伟大的艺术作品,但如果你想了解事情的真面目,就必须超越图画而贴近新闻。我往这个方向想得越多,就越觉得《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是何等了不起。只有奥威尔能写出这样的作品,除了他,再没有别人能一面基于理想主义去前线作战,一面以诚实甚至冷酷的笔法,揭开那些令左翼自毁长城的谎言和政治操纵。
今天的许多人,都在不自觉地模仿胡安·米罗,对席卷中东的民主浪潮高声叫好。然而下一步呢?如果一切以“民主乌托邦”的建立告终而没有多少牺牲,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形势真的像卡扎菲死前的呓语那样,向一个更加血腥的阶段发展,我们又该如何?
到了那种时候,再多的花言巧语也会失去意义。世界呼唤新的“奥威尔”,准备为正义而战,并坦诚地面对和讲述真相——无论真相多么令人沮丧。如果你没读过《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请尽快去读。如果已经读过,为何不再读一遍?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现代”书。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