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美国文学评论界点评推荐:

错失普利策奖的虚构类新书

○作者 [美] 格雷戈里·考雷斯 等 ○编译 韦华明 《 青年参考 》( 2012年05月23日   33 版)

    在过去一年里,虚构类作品未能获得代表至高荣誉的普利策奖,成为许多爱书人心头一大遗憾。近日,美国《纽约时报》召集业内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经过充分讨论后,选出并点评了那些综合素质出色、却与普利策奖擦肩而过的虚构类新著,供广大读者参考。

    1.《我们离开家那年》(The Year We Left Home)吉恩·汤姆森著

    怎样的小说能获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给出的指导意见是:“美国作家的杰出作品,最好是写美国人的生活。”按照这样的标准,今年最应获奖的当属《我们离开家那年》。这部宏大的作品记录了艾瑞克森家族的喜怒哀乐,从越战一直写到伊拉克战争。书中提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农场危机、技术泡沫、土著美国人的公民权,以及我们熟悉的家长里短:酗酒、离婚、破产……在最后一个场景中,一位焦躁不安的越战老兵在自家门廊上挂起了美国国旗,作者把自己的国家比作家庭:不管这个家多乱,它都是你惟一的归宿。

    2.《皮姆》(Pym)马特·约翰逊著

    考虑到之前被评选委员会忽略的《五号屠宰场》、《二十二条军规》、《集团》等佳作,《皮姆》未能获选倒也不算意外——评委们似乎不喜欢把这项荣誉颁发给带有讽刺性的作品。无论如何,《皮姆》的确是近一年来最尖刻、最不同寻常的书,它描绘了一位美国文学教授在爱伦·坡作品的感召下,与其他6位黑人同胞深入南极圈,去极寒之地寻找“最后一个非洲部落”并实现自我救赎的艰难旅程。一口气读罢,颇有点冒险小说的味道,又有些类似奇幻小说,当然,更少不了19世纪作家最爱的文艺批评元素。

    3.《天使爱斯梅拉达》(The Angel Esmeralda)唐·迪里洛著

    普利策奖评委会希望获奖小说“最好”涉及“美国人的生活”。从各种意义上看,《天使爱斯梅拉达》都满足甚至超过了这样的标准。全书包含9个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小故事,作者从孤岛写到太空再写到战乱的街道,宇航员、运动员、恐怖分子和旅行者相继登场,以各自的方式观察进而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至于标题中的人名,则属于一位小女孩——准确地讲,是她的幽灵。《天使爱斯梅拉达》展示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对世事变迁的前瞻性,令读者感叹: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损的。

    4.《奇迹之国》(State of Wonder)安·帕切特著

    在《奇迹之国》中,女作家勾勒了一次前往未知地带的旅程,穿插探讨了诸如爱、忠诚等既古老又现代的主题,还涉及了人类学和医学知识。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女主角玛丽·娜辛的内心世界:对真理的追求、面临的苦恼与抉择。同时,作者对亚马逊丛林的描写也堪称生动传神,在那里“每滴雨强劲有力地敲击地面,又反弹上来,让地面看上去像一锅滚烫的液体”。《奇迹之国》把我们带入一个神秘世界,有如身临其境。

    5.《银麻雀》(Silver Sparrow)塔亚里·琼斯著

    在去年那么多新著当中,只有一本堪称“写给美国的情书”,它就是《银麻雀》。1958年,一位14岁女孩的怀孕,一次强迫的婚姻,造成了三代人的耻辱和伤痛。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重婚者以及他的两个妻子、他们的女儿还有他的母亲的故事,从两个女儿乔丽茜和丹娜的视角展开情节,冲突交错的价值观在对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琼斯试图引导读者思考:她作品中角色的处境,是否与我们自身有某些共同之处?两姐妹在身份认同上的迷茫,把主体换成美利坚合众国也适用: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谁?

    6.《开放之城》(Open City)特许·戈尔著

    作为充满思辩的长篇小说,故事由哥伦比亚大学的精神科医生朱利叶斯讲述。从纽约前往布鲁塞尔的旅途中,他回忆起童年时光和曾经的女友,思考和讨论各个派别的政治理论,解剖“9·11”的沉重影响,广泛地涉猎历史、文学、音乐。听到有人在公园里演奏时,他感叹:“我想起李白、王维,想起哈里帕奇的歌曲、想起朱蒂斯·威尔的歌剧。”

    7.《苍白的国王》(The Pale King)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著

    海明威、福克纳、威尔第……他们的获奖作品并不一定是人气最高的,《苍白的国王》也属于这种情况。它并非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巅峰之作,然而在去年付印时,作者已逝世3年之久。小说写的是税收员的生活,书名则源自雪莱的诗《奥西曼提斯》:“石像半毁,像头旁落,半遭沙埋,但人面依然可畏……”暗示权力的盛衰。故事主人公供职的美国国税局正是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部门,隐藏了太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作者试图探寻从枯燥重复的工作中拯救灵魂的方法,进而激起读者对英雄主义、工作的社会价值乃至人生于世的意义等“永恒问题”的思索。《苍白的国王》的遣词造句不是最精彩的,但依然配得上“伟大”的评价。

分享到:

 

错失普利策奖的虚构类新书
像乔治·奥威尔那样讲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