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出戏,正在非洲的大街小巷、而不是在(譬如)南苏丹的油田中“上演”。大多数非洲人正是在大街小巷中接触到了中国,进而对中国是好还是坏,有了自己的评判。
“每一天,我们都过得提心吊胆”。在整个非洲,你都能听到“提心吊胆”这个中国成语;它的意思是,生活在恐惧中。正如一名中国年轻人最近所说:“警察和移民局的人每周都来找我们要钱。为什么我们得活得像贼一样?”
这个小伙子,先前丢掉了在中国福建省一家工厂的工作,远渡重洋来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在亲戚的店里打工。他是成千上万名来非洲经商讨生活的中国侨民之一,这些人卖的东西可谓无所不包,从食品、服装到日用品等等。
他们的故事颠覆了中国在非洲给人们留下的两大虚幻印象:一、中国在非洲完全是为了大宗商品;二、中国人在非洲是步调一致的。他们的故事还说明了中国为何不能再无视在非洲的中国侨民。十余年来,中国在非洲给人们留下的主要印象就是一个“巨无霸”,中国国有能源巨头竞相向非洲提供基础设施,来换取大宗商品。如今,各色“演员”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和需求,营造出一幅更加复杂的“画面”,也为中非关系增添了新的“火药桶”。
过去十年,来非洲经商的中国人,大多是因为在国内竞争极其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工作。他们是海外中国侨民中最贫穷、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一群人,通过家族和村里的关系,在非洲大陆上打拼出自己的活路。他们不关心地缘政治,也不关心中非贸易额在2011年时突破了1500亿美元。重要的是,对他们来说,进入非洲市场的门槛足够低,他们能够一显身手——即便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多少资金,甚至常常没什么经商的经验。
这些中国商人最初在非洲的城镇和乡村开设店铺时,人们认为这对当地许多贫穷的非洲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非洲人以前几乎买不到任何工业制成品。但今天,作为非洲大陆上最扎眼的一群中国人,这些商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对中国影响力感到担心的政客、商人以及劳工组织的出气筒。
他们被指责逃避纳税、欺骗非洲人民,不仅如此,他们还被指责拒绝使用当地供应商;他们的商品被嘲讽为劣等货或仿冒货。目前,博茨瓦纳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制定法规限制中国商人行为的国家之一,但其他国家将会效仿这几个国家的做法。加强监管是有必要的。中国商人无视消费者权益——他们大多不接受退货,即便卖出的商品是破损的——以及掩盖经营状况的做法,对他们自己毫无益处。
不过,非洲当地企业最好还是学习一下中国小型企业的长处,而不是加入这场抵制运动。中国商人的比较优势在于,为了取得成功,他们不但可以忍受艰辛,还可以做出牺牲,即使是在利润率很低的情况下。
中国商人还明白一点:如果他们无法在非洲坚持下来,他们将无处可去。几乎所有中国商人都打算等自己挣到足够多的钱时,就回到中国,或在非洲之外的地方重新定居。非洲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子女来说太落后了,医疗状况也十分糟糕。他们还发现,非洲人的习俗和价值观与他们自己的格格不入。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若想让这种情况不再恶化,唯一的办法是中国方面要开始重视这群人。这些中国商人缺乏安全的居住环境,他们的法律地位往往并不明确。由于他们并非受雇于中国国有企业,因此中国也不会向非洲国家政府施加压力、要求采取更多举措保护中国商人。或许,这种状况应该得到改变。中非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出戏,正在非洲的大街小巷、而不是在(譬如)南苏丹的油田中“上演”。大多数非洲人正是在大街小巷中接触到了中国,进而对中国是好还是坏,有了自己的评判。
从开普敦到佛得角,中国商人的影响正逐渐遍及非洲大陆。北京方面需要对他们予以更大的重视。不管怎么说,现在在非洲树立中国声望的毕竟是这些人。
(作者是总部位于约翰内斯堡的Brenthurst基金会副主管,该基金会近日对南部非洲的中国商人进行了近200次深度采访。)
□摘自英国《金融时报》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