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戴着草帽、两手沧桑的农民,一直是中国核心的自我形象。中国人往往自视为农业国家,有些人祖辈几代以来就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灵魂仍然栖居在被稻田包围的农村。这种观念深入了中国人的艺术和文化,以及政治。
去年,中国自豪地宣称,它已成为一个城市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城市人已经多于农村人。但许多人十分清楚这种说法不对。因为这个里程碑几年前就已跨越了,中国5亿“农民”中有多达两亿,已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多年。
他们涌入南方和东部沿海的大城市,成为工业劳动力的最大来源。他们一般被称为“流动人口”,因为法律上他们属于农民,在城市里他们不能把孩子送去念书、买房或定居,他们夹在农村与城市生活之间。
中国不会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原因,一部分是宏观经济上的(农民储蓄是中国工业资本的基础),还因为农民并不真正拥有集体土地,所以他们没有理由或能力出售土地。
我跟北京的历史学家秦晖谈了一晚,他熟悉农村农民生活。上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是被迫到农村去的2000万人中的一员。他干农活8年,没有一分报酬,差点儿饿死。
他表示,现在他担心一个更大的群体被迫成为农民。他说:“我想,过去30年,中国发展很快。但现在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人口——两亿人,他们只能住在指定的贫困农村,无权成为市民——他们不能买房,不能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念书。”
他表示,这种状况既阻碍经济发展,还造成一个巨大的心理伤痕,成千上百万孩子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长大,因为父母不得不将他们送到遥远的农村读书。如今农村地区到处可见“空村”,只有老人和小孩,农业活动很少。
因此,中国的农业状况不佳。没错,没有人会饿死了。但本月北京开始承认,残缺不全的农民家庭,并不能真正搞好农业生产。在世界面临粮食短缺的当前,中国粮食生产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近日考察了西部四川省的政府农业经济学家范建平对记者说:“现在,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和狗……许多田地荒废了。”他坦承,中国的农业生产“现在变得松松散散”。
□加拿大《环球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