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接受电子书吧

○作者 Tim Parks ○译者 陈渠兰 《 青年参考 》( 2012年04月11日   40 版)

    电子书这么多优点,我们为何视而不见,为何不能心无芥蒂地接受这样的独特事物呢?

    1月下旬,小说家安德鲁·米勒获得英国科斯塔文学奖。事后他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人们很快就能在网上找到所有畅销小说的电子版,但他坚信和希望小说能继续出印刷版本。

    去年10月,朱利安·巴恩斯在接受布克奖时说,自己认同印刷书籍的存在。乔纳森·弗伦岑也发表了类似言论。在我工作的大学里,很多教授,无论年龄大小,都对在电脑上阅读诗歌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那是对诗歌的一种亵渎。他们说的对吗?

    从实用角度看,电子书简直无可挑剔。无论天涯海角,只要我们花上一点点钱,就能买到电子书,无需纸张,不占用任何空间。为保护视力,我们可依据光线改变版本大小,也可按喜好改变字体。在地铁上,只需轻轻一按,就能打开网页;在病床上,你需要做的,也不过是用手捧住屏幕。

    但是,很多人追寻超越实用性的阅读体验——也就是我们与纸张的亲密接触,这也是为什么文学创作者害怕印刷小说衰落的原因。

    人们发现,刚接触电子书时,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被彻底颠覆,大家再也无法做标记,也不能随意写评论;不可能翻一翻书,就找到这一章节在哪里结束,也不知道某某何时会死去。

    虽然我们能在屏幕下方看见页数,大概知道阅读进度,但再也无法拥有厚重实体书籍带来的踏实感。同样的,我们也失去计算页码的乐趣。这对学者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寻章摘句需要页码的凭据。

    但是,这些旧习惯必不可少吗?难道它们不会分散我们对文字本身的注意吗?在羊皮纸时代,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难道生活得不快乐吗?实际上,印刷书籍盛行时,也有很多人感叹书法开始没落。有些人认为,那些严肃读者更喜欢手抄书。

    就文学作品而言,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字词顺序。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不在于任何一个时刻的感知,也不在于任何与身体接触的材质。一首诗无论存在于我们的脑海,还是纸张上,它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哪怕是默默无言,人们仍能获得阅读体验,这种体验甚至是激烈的。这些丰富感受(或有时刺激)与书的重量无关。

    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消除了外观和重量上的差异,并试图阻止读者的跳跃阅读(阅读电子书,只有一页消失了,新的一页才会出现)。看上去,电子书似乎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文学精髓。

    当然,它确实带来更直接的接触,读者似乎摆脱了一切外界干扰,不会因为其他事物分神,可以全身心享受文学本身带来的愉悦。从这个意义出发,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转变,其实和阅读有插图的小人书到成人版文字书的体验,没什么不同,这是一个为成年人量身打造的媒介。

    此外,电子书便于运输,风靡全球,无法摧毁(你不可能烧掉电子书),而且电子书能永久保存,价格更合理。这么多优点,我们为何视而不见,为何不能心无芥蒂地接受这样的独特事物呢?

    □美国《纽约书评》

分享到:

 

今后几十年最重要的“城市矢量”
接受电子书吧
德国大报的坏新闻作风:重男轻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