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从政客到脱口秀主持人,几乎人人都在聊《饥饿游戏》。这部好莱坞新片的主演多是新人,剧情被指陈旧俗套,却取得了可以载入史册的惊人票房。
对于这部带有暴力情节的青春电影,“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美国,从政客到脱口秀主持人,几乎人人都在聊《饥饿游戏》。不过,铺天盖地的新闻头条并没把这部好莱坞新片的剧情作为报道重点,这部电影最惹人注意的亮点是,它那可以载入史册的惊人票房。
这部上映已3周的《饥饿游戏》横扫各大票房排行榜:2012年春季档电影首映周末票房第一名,午夜场非续集电影本土票房第一名,单日非续集电影本土票房第一名……
《饥饿游戏》3月23日在北美公映,第10天票房便突破2.5亿美元。
这样一个创纪录的票房大赢家却获得了褒贬不一的影评。有报道盛赞其为“美国自《黑客帝国》以来最好的科幻片”,但影评人科尔·史密斯直言不讳地说:“剧情陈旧俗套,这样的电影居然还要看两个半小时,真是要命。”
尽管如此,当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的时候,还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和大洋彼岸一样,该片观众多是青少年,有的小学生甚至来不及丢下书包,就冲进电影院去看这部青春片。
让生存变成一场真人秀,重现战争般的血腥残杀
作为电影《饥饿游戏》的编剧,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源自一次看电视的经历。那天她正在浏览各个电视频道的节目,一个电视台正在播放现实生活的真人秀竞赛,一转台,另一个电视节目是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它们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不安”。
就是这次转台激发了柯林斯的灵感,娱乐的真人秀和残酷的战争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她由此得到了《饥饿游戏》的故事构思——让生存变成一场真人秀,少男少女到竞技场参加名叫“饥饿游戏”的比赛,为了争夺活下去的权利,重现战争般的血腥残杀。
这样的故事和日本电影《大逃杀》相似,不少影评把这部电影形容为“美国版《大逃杀》”。一些影评人认为,这部带有奇幻色彩的电影将是“又一部《暮光之城》”。
《饥饿游戏》:希腊神话的现代改编
柯林斯长期从事儿童电视剧创作,曾获得艾美奖。所写的几本小说颇为畅销,《饥饿游戏》小说三部曲仅在美国就卖出了2600万套。
在柯林斯看来,她写的故事是“希腊神话的现代改编”——雅典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7个童男童女送到克里特岛的迷宫里,献给牛头人身怪兽米诺塔。
在柯林斯看来,克里特岛的存在意味着:“和我们作对,我们会做出比杀死你们还残忍的事,我们会杀死你们的孩子。”于是,在《饥饿游戏》里,虚拟集权国家的当权者为了惩罚不堪压迫而起义的族群,组织了这场让孩子们自相厮杀的“饥饿游戏”。
“我在8岁读到了这个故事,感到了残忍和无情,从此它在我心里扎了根。”柯林斯说,“不过我不想写一个一模一样的神话故事,所以我把故事安排在了未来的被毁灭的美洲,用当代人的视角和价值观创作了《饥饿游戏》。”
她说,在《饥饿游戏》中,牛头怪被升级为“政府和无形的体制压力”,你死我活的生活状态融合了罗马角斗士文化。正如作者所说,“就是最简单的古罗马角斗士的故事,加上现代的内容”。
青春电影暴力场面不断,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饥饿游戏》上映后曾连续数日保持100%的好评率。对于这部带有暴力情节的青春电影,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据统计,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40%是未成年人,不少家长对孩子看《饥饿游戏》颇为忧心。
他们认为这个故事太过血腥。小说用整整4页详细描写一群恶狗如何吞食一名参赛的年轻人,虽然电影略去了具体过程,但仍然还原了这一场景。
英国《每日电讯》报影评人阿曼达·克雷格说,她也担心过,但女儿说服了她:“你们这代人想看的无非是《大人别出声》这样的喜剧,可是至少我们这代人已经开始思考政治,思考未来怎么办。”
“《饥饿游戏》的女主角是我们想变成的样子,她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大的力量拯救自己。”克雷格引用一位年轻人的评价说,“现在,女孩们不再等待被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