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悖论的民主政治在美国长盛不衰,根本在于它在现实生活中行之有效。
曾经有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美国人相信,这个国家只有放弃民主才能得救。1932年6月,在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名利场》杂志公然宣称:“派个独裁者来吧!”就在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前不久,影片《天使降临白宫》虚构了一位用独裁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并给世界带来和平的最高领导人。当时,这部片子好评如潮,票房收入也很高。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尽管近年来同样麻烦不断,我们却甚少听到明确的反民主论调(大导演伍迪·艾伦是例外,他希望奥巴马“当几年独裁者,以便迅速做许多好事”)。在新书《民主之外话民主》中,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奥本海默与知名政治博客博主迈克·爱德华兹全面地解释了其中缘由:简而言之,民主行之有效。那些通过选举做决策的国家,通常比那些不选举的国家拥有更多自由,民众生活质量也更高。
两位作者从未否认,民主有时会丧失基本效用。但这不妨碍他们引经据典,设法证明非民主政权更可能限制言论、禁止“未获批准的”宗教或是不经法律程序就将人送进监狱。本书对此的解释是:民主不仅能保证更多自由,还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用制度弥补系统缺陷
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背后其实隐藏着某种悖论:一个看起来必然失败的系统(民主政治)为何能够长盛不衰?毕竟,任何一个参与过竞选的人都无法否认,选民们很多时候对政治并不了解;虽然有大量信息可供参考,他们对政府会做什么、会怎么做只是知之一二。另外,从改换选区到那些令人犯晕的选票设计,都会导致公众意见难以及时转换成公共政策。更何况,民主体制下的政客也可能低级庸俗、不讲原则或沉默寡言。
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就在于,两位作者巧妙地解释了定期、竞逐式选举是怎样使民主克服上述困难的。当人们投票时,他们是在为未来投资,这样就更有希望参加其他形式的公民参与活动。虽然选民对具体问题关注不足,政客们却无法确定哪个问题在下一届选举中很重要,“这种不确定性,促使政客提出有益于全体选民而非他们自身的政策。”选举也有力量阻止不端行为,作者举出了前议员威廉·杰弗逊的案例——联邦调查局在他的冰箱里翻出了巨额贿赂,说明即便是身居高位的政客,如违法足够严重也会丢掉乌纱帽。
目前,犬儒主义在政治评论界大行其道,《民主之外话民主》起码带来了一点新鲜空气。它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学术成果,非常适合一般读者作为政治学入门读物。重划选区会导致优势政党崛起并挫败公众意愿,民主很少引发战争……这些论调都为我们耳熟能详。当然,我们也别忘记前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的名言:“人类要是天使,就无需政府了。”
外表对竞选影响有限
有经验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作者的几处逻辑缺陷。譬如,奥本海默与爱德华兹过分强调候选人的外表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声称:在1900~1980年的大选中,高个子的获胜机率是80%。但这有什么意义呢?除了1960年、1976年和1980年,选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候选人并排站立,又如何得知他们的高矮?至于“长相俊朗的人更容易当选”这个结论,有一位先生可以充当反例:2009年上任的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克里斯提,他因体胖常受媒体嘲讽。
以笔者之见,本书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强调美国与其他民主国家的不同。这些不同会产生重要后果,或好或坏。例如,我们洛可可式(译注:法国18世纪的艺术运动,风格精美而繁琐,这里主要喻繁琐)的联邦系统由9万个大大小小的政府组成。民众要选出50多万行政官员,有时还可以直接就法案投票。这种结构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也会导致司法不协调,一些州允许使用医用大麻,联邦政府仍然禁止大麻就是范例。
两院制与分权能从多种渠道阻止错误的法律生效,本书只是进行了简要点评。事实上,这套设计还有另一个作者没写清的优点:从多种渠道论证公共政策——国会讨论议案,总统与顾问商量是否签署议案,最高法院也会考察它是否违宪。如运转良好,这套系统不仅着眼民主,而且重视协商……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话题出现在续篇中吧。
□美国《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