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3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祖传的石头屋里藏着多少往事

一名战地记者最后的寻根路

作者 [美] 史蒂夫·科尔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2年03月21日   32 版)

    《石头屋》(House of Stone),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1年2月,336页。

    是留在祖传的石头屋照看后花园里的橄榄树,还是带好笔记本和手提电脑重新上路?在战火中奔波多年的资深记者安东尼·夏迪德将怎样抉择?

    离别的痛苦和诱惑远甚于到达的满足——这个主题贯穿于《石头屋》一书的字里行间。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回忆录,即使不知道作者安东尼·夏迪德是知名记者,不知道年仅43岁的他刚刚在叙利亚前线去世,你仍然能感受到书中那些人物的悲伤与辛劳。

    《石头屋》又是高雅的,它从不同的元素中创造出统一体,就像奥斯曼帝国出产的美丽瓷砖。夏迪德追溯了自己的家族上世纪初从黎巴嫩迁居美国的故事,并穿插讲述了奥斯曼帝国倒台造成的影响、阿拉伯移民家庭中的文化冲突、纠结的家族关系、今日黎巴嫩普通人的伦理观念、乃至这个被多次击垮的国家所经历的苦难及其令人惊叹的恢复力。

    本书也是夏迪德的第三部专著。作为资深记者,在经历了多年的艰苦旅程、目睹了太多的动乱后,他发现自己“被战争吓坏了,已不再年轻,已经结婚,还有了女儿”。因此,他才会把目光投向家族的起源地。于是,夏迪德暂时抛下工作,来到离以色列边境不远的小镇迦代德特,曾祖父在这里留下了一座破败的空房子,他决定动手将其修复。

    作者原以为自己会沉浸在乡亲们的热情当中,然而,黎巴嫩邻居很快就让他丢弃了任何幻想。后者拿欺诈当娱乐,把作者重建故居的渴望视作“鲁莽的、危险的、十足的‘美国佬’的想法”。然而,夏迪德的确需要做些事让自己平静下来,治愈被时光深深磨损的灵魂。

    夏迪德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他在书中也采用了阿拉伯式的表述方法,修辞既简单又精微,句子精雕细刻而朴实无华;避免了枯燥的年表式叙事,从不刻意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起承转折,随意在不同时空中进进出出。不熟悉往事的人,会对夏迪德祖先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颠沛流离的细节难以感同身受,但这并不妨碍全书像画卷般多彩的整体效果。

    《石头屋》仅仅展示了作者对中东历史和现状广博学识的一角,给夏迪德阐述自己对黎巴嫩现状的深刻认识留下了空间。许多业内同行都知道,夏迪德之所以深受钦佩,最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他在枪林弹雨中多么无畏,而是因为他在“9·11”事件后,曾经提出一系列微妙却发人深思的问题,如交叉文化的盲目性和全球化的局限性,等等。而在本书中,他首先关注的仍然是阿拉伯世界的人性和文明存续,对暴力和宗派主义的抨击还在这之后。

    历经两年时间,夏迪德在迦代德特没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不过,他还是设法“以历史和记忆的姿态”恢复了旧屋的原貌。在此过程中,夏迪德意识到自己爱上了这座城镇的宁静生活,而身为战地记者的职业素养,又让他难以放弃需要四处奔波的本职工作。

    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矛盾。“作为职业的战争目击者,我应该放下这份活计早点回去,但心中的另一个我,却对过去那种充满了枪炮声的痛苦生活忧心忡忡。”是留在迦代德特照看后花园里的橄榄树,还是带好笔记本和手提电脑重新上路?在做出最终决定前那一刻,他描述道:“我真的没打算刻意而为,只想在滚滚烟尘中一点点摸索。”

    而后,安东尼·夏迪德最后一次告别了自己的石头屋。

    □美国《纽约时报》

    关于作者:安东尼·夏迪德1968年生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从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在美联社、《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都有供职经历。2004年和2010年,他凭借对伊拉克战争的深入报道,两度荣获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2011年3月16日,夏迪德与其他3名记者在利比亚东部采访时遭卡扎菲军队扣留,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后经外交斡旋,他们被关押6天后平安获释。今年2月16日,赴叙利亚战区工作的夏迪德突发哮喘病,因当地医疗资源缺乏不幸去世。

分享到:

 

一名战地记者最后的寻根路
破解民主政治长盛不衰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