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中国食品安全的重心,不在于抓住少数不良商人,而在于建立一个负责任、反应迅速的食品生产体系。
在中国,没有什么健康问题比食源性污染和疾病更具爆炸性。2008年秋,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大受打击,当时掺杂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和婴儿奶粉,造成多名婴儿死亡和许多人患病,此后接连发生的食品丑闻继续搅起公众的忧虑。
“中国的食品安全远不止是公共健康问题。”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席陈君实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
2010年下半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人将食品安全视为日常生活中面临的第二大风险(仅次于地震)。另外一项网上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可能会成为食物中毒的受害者。
评论家对中国食源性疾病盛行给出了一系列常见的解释。比如,过去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现在处于半贫半富状况;食品生产厂家良莠不齐,既有大型垄断企业,又有小规模家庭作坊;食品厂家既多又杂(据估计超过50万家),给监管带来困难;食品监管责任分摊在至少13个部门机构。此外,与中国其他经济活动一样,食品质量据说往往被放在利润之后,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家为节省成本,不惜偷工减料、使用替代品。
在中国,食物中毒后寻求正规治疗的仅占少数,梅兰(音)的例子就很典型。1月的某天晚上,这位32岁的母亲从北京朝阳区一家知名超市买了椰子饭,她和女儿食用后很快就感到不舒服。次日,她公婆吃椰子饭后也患病。但这家人并未就医,而是自己到药店买药,两天后康复了。梅女士从未想过将此事上报。“我们也无能为力。”她说,“人人都知道,上报了也不管事。”
据估计,2011年美国有3037起死亡由食源性疾病引起。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是美国4倍,但2011年报告的食品中毒引起的死亡,仅有137起。
曾担任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国际新生传染病项目主任的杰伊·瓦玛表示,中国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数量很小,但这并不说明其健康状况良好,反而暴露了该国卫生监控体系的薄弱。“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比西欧或美国更严重。从食品生产到餐饮场所,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问题。”
最终,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的重心,不在于抓住少数不良商人,而在于建立一个负责任、反应迅速的食品生产体系。这有赖于中国改善监管及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前,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可能还会恶化。去年年底,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勇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管理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决不能回避。只有揭露它们,问题才能得到尽快解决。”
□英国《柳叶刀》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