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脑子只有罂粟籽大小的昆虫可以学习和记忆,可以做出并传达集体决议,甚至可以理解吃掉尚在胚胎状态下的后代是个好主意的话,你一定会问:咱们人类的大脑长得跟椰子一般大,又有什么用?
比恐怖片更引人入胜
和哺乳动物王国不同,昆虫的世界里仍然存在广阔的空间,足够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以百万的三次方计的个体共存。得益于此,生物学家们也可以对各种昆虫的行为加以近距离观察,从而在它们身上获得某些出乎意料的发现。在《论昆虫的性事》一书中,目前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马琳·祖克指出,昆虫和人类的相似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小,所以,它们为我们研究遗传与环境的关系、个体的进化乃至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相比那些冷漠刻板的科学家,祖克更擅长以饱含感情的笔调描绘昆虫,不仅是因为它们非凡的外表,它们提供的免费生态“服务”(如授粉和营养循环),更是因为它们为了繁衍生息而做出的种种奇异之事。“这些事情,会让那些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自愧不如。”
雄性蜜蜂的生殖器交配后会爆炸,黄蜂会把蟑螂转变为僵尸孵化器,雄性蝎蛉会用块状唾液供养它的伴侣——这个礼物分量越大,它们交配的时间就越长……在夏威夷度假时,祖克不去海滩漫步,也不到雨林里游览,而是跑到草地上,仔细观察那些身上被苍蝇产下了幼虫的蟋蟀。蝇蛆孵化之后,就开始享用蟋蟀的脂肪;随着这些小东西慢慢长大,它们吃掉牺牲品的五脏六腑,直至后者“成为一具看起来像蟋蟀,但体内全是苍蝇的空壳”。
昆虫的优点有很多
如果这样的文字让你感到恶心不适,请把这本书放回架子上。反之,如果你不自觉地嘀咕了一声“酷”,那么这本书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而且,当祖克解释说“置身于隐密世界中的奇妙感觉,才是令我们对昆虫着迷的真正原因”时,你多半会同情地连连点头。一旦你理解了昆虫行为举止的真正意义,她写道:“对它们的印象就完全不同了。”
这绝对是件好事,因为昆虫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较遗憾的是,它们有着缺乏面部表情的外貌,不容易被人格化,这让过去的研究者不太喜欢对它们的行为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们种类的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机制提供了大展拳脚的空间。有这么多形态迥异的昆虫用作对比研究,科学家们就更容易分析出,哪些基因对寿命起作用,哪些对体型起作用……正如祖克所强调的:“猴子更像老鼠,而蚂蚱就没那么像跳蚤了。”
昆虫的优点还有很多。例如,它们很少得到双亲抚育,大多数都是孤独一生,所以,昆虫成了研究生物习性潜在遗传基础的、非常好用的工具。再比如,昆虫的生命短促,而且身体构造简单,因此,研究人员要重新排列它们的基因组、用生化试剂修补、甚至用致命毒剂让它们窒息就相对简单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肯定不会引起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
让人类重新审视自我
祖克用了整整9章的篇幅,重点描绘了蚂蚁、蜜蜂、蟑螂和蟋蟀有趣的日常习惯,进而引出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种种问题。为什么进化有不同的途径,结果却相似呢?如果自然选择只奖赏那些最成功的策略和行为,生物多样性又怎样得以维持?如果脑子只有罂粟籽大小的昆虫可以学习和记忆,可以做出并传达集体决议,甚至可以理解吃掉尚在胚胎状态下的后代是个好主意的话,你一定会问:咱们人类的大脑长得跟椰子一般大,又有什么用?
近年来的实验表明,一些群居的昆虫能够识别同类个体,另一些居然能辨认出人类个体,这说明昆虫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与之类似,有些昆虫具有害羞和大胆、积极和消极的不同个性。那么,这些特性背后有着怎样的机制呢?科学家们对此尚不明了,但肯定不是荷尔蒙在起作用,因为昆虫根本没有这种系统。“昆虫的许多行为看起来跟我们很像,但明显是独立进化而来的,表明个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不是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事情,但是,一旦你开始朝着这个方向思考,面前就会出现一个庞大的、可供研究的新世界。
任何一个对昆虫有点了解的人,都可以拿以它们为主角的滑稽故事取悦共进晚餐者。祖克是个顽皮而健谈的人,所以她在书中更进一步,不仅会解释昆虫怎样做自己爱做的,而且还解释了这种行为的起因与可能的演变方向,甚至包括这种演变对那些高等生物意味着什么。正如祖克所说:“对昆虫的密切研究,让我们对自己如何成为‘人’产生了疑问。”这本书有时会令人不安,但它确实让我这位苛刻的评论家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虫子。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