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充足的物质与精神支持,尽量减少国际干涉可能招来的危险的基本思路是:每个步骤都小心行事,对当地情况进行周密审慎的调查后,再确定具体目标。
在1916至1918年的“阿拉伯大起义”中,时任英国驻中东联络官的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写下了《二十七条》这一名篇,作为这场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文中告诫说,初与阿拉伯军队接触时,应小心谨慎,“勿插手过多,即使他们做得不尽如人意。毕竟,这是他们的战争,你的职责是辅助他们,而不是替他们取得胜利。”
此后近百年间,美国和欧洲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开展各种国际干涉活动,从二战后占领德国到“9·11”后进军阿富汗。在德国和波黑,这些干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不乏失策的时候,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在索马里遭遇的挫折。
就此,罗里·斯图尔特和杰拉德·诺斯对国际干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他们的新书《国际干涉能否奏效?》中提出了不少新鲜的观点。斯图尔特是英国议员,曾出版过《中间地带》和《沼泽王子》,诺斯则是他在哈佛任教时的同事。全书分两部分:前半部由斯图尔特执笔,讲述了自“9·11”后,国际干涉在阿富汗的惨痛教训,他选取的材料更鲜活,分析也更透彻。相比之下,诺斯在第二部分,对国际社会在波黑的干涉行动的探讨就显得逊色。
给干涉狂泼一盆冷水
两位作者对那些国际干涉的狂热爱好者进行了无情挞伐。他们强调:大部分干涉势力都是虚张声势,对自己的实力以及当地人的排外情绪估计不足,对别国风俗文化知之甚少,听命于那些脱离实际的学术理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决策失误。
斯图尔特描述了阿富汗的严峻现实,他提到的很多东西,笔者的眼睛可以作证。不管西方人怀着怎样的好意来到阿富汗,那里的居民仍旧与我们有很大的隔阂。我清楚地记得,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时那种错乱的感觉:城里到处堵车,而且环境恶劣,民生凋敝,满眼都是垃圾。基地里的驻军跟外面的当地人鲜有来往,仿佛分属于两个世界。阿富汗战争开始10年后的今天,由于跟当地普通民众缺乏联系,国际社会付出的努力依然收效甚微。
斯图尔特和诺斯对两类干涉理论大加抨击。第一种被他们称为“计划派”,该理论试图为各种干涉行为规划出事无巨细的策略、结构和各种具体指标。第二种被称为“自由帝国主义派”,它强调国际干涉要有绝对的领导权为后盾,以便在任何领域横行无阻,在当地可以无限期驻扎。两位作者主张,这两种理论都高估了外来势力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在少数情况下,他们承认国际干涉对当地有益,如帮助兴建中央银行、稳定货币和提供医疗援助;然而在更多时候,当地社会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更多样,不需要此类帮助。
“有原则的渐进主义”
斯图尔特和诺斯指出,如果非要进行国际干涉,局外人可以并应该做到的事情包括:提供丰富的资源配给、人力、设备和情感支持。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尽量减少国际干涉可能招来的危险的基本思路是:每个步骤都小心行事,对当地情况进行周密审慎的调查后,再确定具体目标。他们为自己提出的这种策略取名“有原则的渐进主义”。
美中不足的是,在谈及补救措施时,此书照搬了一些陈词滥调。如作者坚称,危机的起因不是国际关系的结构性缺陷,而是由“特殊地区、特殊时期”导致的。他们声称,阿富汗战争可以吸取干涉波黑取得的成功经验,这一说法仍然欠缺基础,因为他们并未真正厘清为何一些国际干涉获得成功,另一些则惨遭失败的深层原因,反而暴露了此书的薄弱环节。
尽管如此,书中坚持“对国际干涉应遵循谨慎和谦逊的原则”还是很值得提倡,这正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当年在《二十七条》中,劳伦斯就总结道,与外国人共事的秘密是“不懈地研究,近距离接触,个性化的对策”。这道理广受称道却少有施行。
编者注:原文作者赛斯·G·琼斯,曾任驻阿富汗美军特种作战顾问,著有《帝国坟场:美国的阿富汗战争》,退役后进入知名智库兰德公司,担任政治分析师。
□美国《华盛顿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