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气候变化中保障粮食安全?各国青年如何携手共建美好的乡村家园?近日,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举办的2023年“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中,这些共同的思考将中国与中亚青年聚集到一起。
在青年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全球趋势下,如何让农村留住青年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为此,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党团领袖顾问、“谢尔-艾尔”农业企业创始人贝克图尔·巴扎克乔夫没少花心思,比如提供农业管理技术培训,教授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鼓励青年建立、加入农业合作社等。
“机会多了,青年就愿意返乡了。”巴扎克乔夫说,在吉尔吉斯斯坦,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他希望农村留住青年、青年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交流营里,中国与中亚青年共同出谋划策,能为农业和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贡献怎样的智慧火花?巴扎克乔夫十分期待。
一名中国青年向各国代表讲述了自己返乡创业的故事。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横樟村有几百年的养蜂历史,村子风景秀丽却并不富裕。在当地,养蜂是“读书读不出来的人”才做的营生,“少壮不努力,长大卖蜂蜜。”但麻功佐不信邪。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一心要把家乡的蜂蜜卖到大城市去。
麻功佐和几个同样从大城市返乡的年轻人一起踏上创业之路。“我们在大山里创业,一定要把干体力活当成锻炼身体,要把工作培养成兴趣爱好。”他说,这就是大伙儿“朴素的初心”。
他们从开淘宝店起步。“淘宝的巅峰时期被我们把握住了。后来我们又做了微商,再到之后的视频带货、直播带货,这些机遇我们都把握住了。我们的骨干成员中大概有一半人年收入达到百万元。”麻功佐说,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们不仅在直播中销售,还进行分销。目前团队的快手、抖音、视频号等账号的粉丝接近2000万,去年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流水大概有5000万元。”
借助网络直播,麻功佐吸引国内外游客到他的家乡打卡。如今,村里的旅游业、农产品销售都十分红火。从养蜂酿蜜到推广各类农产品,麻功佐把在乡亲们看来“没出息”的养蜂作为起点,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
“把根扎进泥土,在希望的田野里酿甜甜的蜜。”麻功佐告诉中青报·中青网,“好时代为我返乡创业提供了机遇。”
“我钦佩他在养蜂业取得的成功。”吉尔吉斯斯坦“阿利·阿齐姆”禽业公司总经理安瓦尔·达乌罗夫赞叹不已。吉尔吉斯斯坦也有很多蜂农,达乌罗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麻功佐的创业故事和经验对该国蜂蜜产业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哈萨克斯坦,“阿玛纳特”党青年团“青年精神”主席努尔占·哲特皮斯巴耶夫,也讲述了一名青年利用互联网闯出名堂的故事。
贝克苏尔坦曾在俄罗斯和美国留学,回到哈萨克斯坦后,他种植了2.5万公顷的作物、饲养了1.2万匹马,创办了农业协会。协会的产品除供应本国市场,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协会成员们交流农业数字化经验,互相帮助提升技术水平。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这名29岁的农业创业者有3万多粉丝,日浏览量达到几十万次。
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中国青年从未缺席。在交流营中,陇南市“陇上庄园”网店负责人梁倩娟告诉各国青年代表,中国政府为农村地区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打通了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这名曾经的白领看到了“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的希望,于是决定返乡发展农村电商。
“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梁倩娟说,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甘肃陇南的农产品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创业最大的障碍是信息闭塞、道路不畅。她从零开始摸索着开网店,在田间地头直播带货,“把电商经验分享给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青年,让农特产品通过直播间走向更广阔的地方。”
在梁倩娟看来,返乡青年想要获得成功,破题关键是将家乡的资源、产业产品与数字化技能相结合,让青年云端“逐梦”,让乡村闯出数字新路。
听了中国青年的讲述后,吉尔吉斯斯坦青年社会理事会主席塔拉伊别克·达伊尔别科夫颇有感触地说:“越来越多的青年愿意贡献智慧、参与乡村建设,才能使乡村乃至整个国家更美丽。”
责任编辑:王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普庆 见习记者 傅瑞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