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美国海外自由邦一个世纪以来,波多黎各并未让它的民众充分感受到作为美国公民的自豪,反倒付出了经济凋敝的代价。坐拥“美国人”身份,却游荡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波多黎各人因此面临两股思潮的碰撞,在谋求独立和加入美国之间纠结不已。
-------------------------------------------------
和加勒比海上无数小岛一样,波多黎各有阳光普照的白色沙滩,有苍翠繁茂的热带雨林,还有鬼斧神工的地下洞穴。然而,旖旎的自然风光并未帮助居民过上闲适自在的日子,他们天天为国家的政治地位操心,原因竟在于波多黎各人与生俱来的美国公民身份。
一个世纪以来,作为美国的海外自由邦,波多黎各与美国的关系充满爱恨纠葛。一方面,它需要超级大国“庇佑”,另一方面,波多黎各人又对本国缺乏自主性感到不满。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经济衰退,谋求独立或变身美国第51州的两种呼声在波国内再度交锋。正如美国《史密森尼杂志》所言,与美国关系密切是波多黎各的福音,也是它的诅咒。
殖民主义记忆挥之不去
地处波多黎各岛西南角,风景秀丽的瓜尼卡镇是100多年前美西战争开始的地方。现在,镇上的博物馆馆长弗朗西斯科·罗德里格斯经常带领游客参观当时美军登陆的海滨。
作为一个“由美国统领的独立政治体”,波多黎各的政治地位颇有些尴尬。在历任美国总统眼中,它往往被看作不重要的附庸。自1898年波多黎各归属美国之后,仅有5位白宫主人来此访问过。前总统奥巴马是第五位,也是近50年来第一位到访波多黎各的美国总统,即便如此,他在当地仅停留了5个小时便匆匆离去。
名义上与美国亲如一家,现实中却屡屡被忽视,波多黎各的摇摆地位跟这块弹丸之地的曲折历史密不可分。波多黎各最早是北美原住民泰诺部落的居住地,1509年哥伦布经过此地时,将它命名为圣胡安。此后,波多黎各一度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在西班牙治下度过4个世纪后,随着美西战争爆发和西班牙战败,波多黎各最终被美国收入麾下。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琼斯-沙弗洛斯法案,正式授予波多黎各居民美国公民身份。
并非所有人都乐意接受华盛顿的“笼络”。此后几十年间,尽管美国在当地建起了学校、医院和各种基础设施,部分波多黎各人始终存有“被殖民”的心结,反抗美国的独立运动一直没有停止。上世纪30年代,他们在民族主义政党领导下武装起义,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国,但很快遭到镇压。独立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波激进分子还曾谋划刺杀美国总统杜鲁门。1952年,波多黎各颁布了自己的宪法,正式确立其美国自治属地的身份。
按照美国联邦法律,土生土长的波多黎各人无法参与美国总统大选,只有在移居美国后才能获得选举权。类似规定名目繁多,让波多黎各人觉得自己像美国的“二等公民”。
埃米利奥·马汀内斯出生在这个加勒比海岛国,成年后到纽约工作、生活了30多年,前几年退休后返乡定居。他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纽约时,我们能享受作为美国公民的各种健保和医疗服务,但返回岛上后,一切都缩水了。”
《史密森尼杂志》提到,美国国旗上的50颗星代表50个州,波多黎各并不在其中。与此相对应的是,波多黎各有自己的国歌和国旗,并在国内事务方面享有高水平的自治。
成也美国,败也美国
得益于与美国的密切联系,二战后波多黎各一度成为中美洲经济增长的标杆,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种植园转变成制造业工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提到,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政府给予前往波多黎各设厂的企业诱人的税收优惠,特别是制药业。全球用量前20大的处方药中,一度有13种在波多黎各制造,让该国成为全球知名的处方药生产基地。
然而成也美国,败也美国。从1996年开始,美国国会逐步废除对企业的减税优惠,波多黎各的产业发展受到重创。租税抵减在2006年后被完全取消,该国经济随之步入衰退期。不久,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波多黎各当局被迫通过借贷勉强维持社会运转。
《史密森尼杂志》提到,尽管自然资源有限,也没有地理优势,但得益于政策倾斜,加上环保标准比美国本土低,仍有不少投资者视波多黎各为宝地。然而,“附庸性的经济本质终归是脆弱的”,在2008年以后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波多黎各的不景气看不到尽头。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安尼·克鲁格曾详细论述“波多黎各金融之殇”,称该国当下的困境源于自身结构性缺陷和外部冲击。原因之一是,作为美国的海外属地,波多黎各使用美元结算,并执行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导致当地劳动力昂贵,出口缺乏竞争力。高福利、高失业率,让波多黎各的财政入不敷出,2016年,这个小国的财政赤字已累积到37亿美元。
年轻一代夹缝中求生
“80后”路易斯·古铁雷斯的父母是波多黎各人,他本人出生在芝加哥。对于在父辈那一代人中影响力很大的独立思潮,他冷眼旁观,认为“过去十多年来,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波多黎各人到佛罗里达、纽约州和得克萨斯找工作,因此,独立从来不是理智的选择”。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与百年前不同,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大多数波多黎各年轻人,美国化的程度已非常高;这些二代移民很少使用西班牙语,英语水平和美国同龄人相差无几。与父辈相比,波多黎各移民的子女对美式生活抱有更积极的态度。
在美国待久了,新生代的波多黎各人返乡后经常抱怨故乡生活艰难,家乡父老则认为他们“美国化过了头”,对岛上的风土人情都有些生疏,连西班牙语都说不利索。由此,坊间送了他们一个“纽约黎各人”的绰号。CNN提到,虽然有些长辈担忧儿女的美国化,但更多人逐步认可了这种转变,认为要在美国生活下去,改变是必要的。
NBC提到,人口流失问题在波多黎各日趋严重,根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2004~2013年,这个岛屿的常住人口减少了21.2万人;预计到2020年,岛上居民将减少到330万左右。可以想见,随着人口外流,波多黎各的经济规模与财政收入将进一步萎缩。
相比20世纪前半叶的情况,如今,随着年轻人越来越深地融入美国社会,民调显示当地的“主流民意”已从不惜代价追求独立,悄然转变为争取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有波多黎各人在华盛顿成立了“波多黎各州美国委员会”,专门从事游说活动。
加入美国止于“行为艺术”
2017年1月3日,新上任的波多黎各驻美国众议院代表珍妮弗·冈萨雷斯,正式向美国国会递交申请,要求后者启动吸纳波多黎各成为美国第51个州的进程。
由此看来,波多黎各当局就加入美国一事的态度更加坚定。总督瑞奇·罗塞略大声疾呼:“美国不能在假装是民主典范的同时,歧视350万波多黎各公民;波多黎各今天的危机不能在现行的殖民地条件下得到解决,殖民主义也不是波多黎各民众的选项;面对350万民众寻求绝对民主的诉求,美国政府必须有所回应。”
事实上,就要不要加入美国,波多黎各先后进行过4次公投,前3次赞成票数均未过半,2012年的第四次公投中,54%选民表态希望改变波多黎各的地位,61%的选民倾向于成为美国第51个州。然而,仍有近50万人拒绝表态,导致这次公投的结果被认定为不合法。
今年2月,波多黎各当局决定启动第五次公投,预定在6月11日进行。问题在于,作为游离于美国政治版图之外的存在,波多黎各人很清楚,自己的公投结果对美国联邦政府毫无约束力,只有经美国国会同意后才能生效,因此更像是一场孤独的“行为艺术”。
支持波多黎各加入美国的一派有充足的理由。首先,最大利好是能够得到更多资助,藉此摆脱持续10年的经济危机,增强还债能力。讽刺的是,波多黎各之所以债务沉重,恰恰是因为国中之国的特殊地位,使其发行的债务能享受免税待遇。过去,波政府曾因这项政策受益,如今却发现自己背上了卸不掉的包袱。
此外,若合并计划落实,波多黎各民众将享受到属于“真正美国人”的政治权利。当然,在反对者看来,该计划的“痛点”亦非常明显。“我们才不希望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本来我们的收入不用交联邦税,加入以后就要多交税了。”在波首府圣胡安工作的劳伦告诉NBC。
NBC称,事到如今,再顽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美国的援助,波多黎各无法独自生存。加之目前生活在美国的波多黎各人已远远超出在留在岛上的人,“再谈独立显然不切实际”。何况,如果美国国会最终“开恩”接纳波多黎各,后者每年可额外获得100亿美元的联邦补助款,负债累累的政府机构也可申请破产。
《史密森尼杂志》提到,虽然与美国的爱恨纠葛已届百年,但对波多黎各来说,彻底加入美国似乎是比独立更实际的出路,否则,根本没人能拿出重振经济的方法。波多黎各学者丹尼斯·罗萨里奥坦言,究竟是谋求独立还是寻求和美国更多的联系,让人倍感纠结——毕竟,波多黎各人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已经一个世纪,虽然在此过程中蒙受了诸多不公,但要是问他们愿不愿为了“民族尊严”主动放弃这个身份,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恐怕会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