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带不再是政治家的好朋友
[美]凡妮莎·弗里德曼
青年参考
(
2016年05月24日
03
版)
迅速改变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包括对政治家的着装风格施加影响。如今,欧美领导人都在悄悄“疏远”领带,衣冠齐整似乎成了食古不化的象征。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是政治家中的异类——不仅是在涉及移民政策、社交网络和感情史等方面,在个人形象上也是。请注意,我在这里不是要说他广受谈论的发型,甚至也不是他那过分红润的肤色。我是想说他的领带。
特朗普几乎所有时间都打领带。只有竞选初期有几次例外,不过这样的情况愈来愈少见。
他频繁地打领带,是为了强调一样事物;它虽然较少被讨论,但同样显示出这位竞选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对许多政治家来说,领带已不是正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事实上,2013年,“商业内参”网站就发过一篇文章——《奥巴马杀死了领带产业》。总统前不久访问英国,和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共进晚餐时就没打领带(两位王子也没打)。他今年2月出席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亚去世的新闻发布会时也没打领带。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时,奥巴马在欢迎宴会上还是没打领带。
这不只是美国的趋势。本月早些时候,萨迪克·汗宣誓就职伦敦市长时,身穿海军蓝西装、白衬衫,没打领带。即便如此,汗对领带忠诚度的缺乏,仍无法和希腊总理齐普拉斯相比——一年前的希腊选举期间,齐普拉斯几乎从没打过领带。
汗和齐普拉斯都来自左翼政党,这一点可能非常关键(齐普拉斯比汗还要激进)。不过,2013年,英国首相、保守党人卡梅伦主持八国集团峰会时,会议的着装要求首先就是“非正式”,换句话说就是不用打领带。所以,卡梅伦有个外号叫“便装戴夫”。
我将眼下的状况定义为政治着装进化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961年肯尼迪出席就职仪式时没戴帽子,藉此宣告轻松自信的新一代开始掌权。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那种敞开外套、卷起袖子的政客形象——据说可以更好地展现敬业精神。
“领带是无时无刻不潜藏在候选人、他们的配偶及顾问们心中的问题,”国际政治顾问机构Thaw Strategies的创始人本奈特·拉特克利夫(Bennet Ratcliff)指出,“曾有一位总统花了15分钟时间和我讨论领带,当时我们本可以讨论一份和平协定的措辞。”
打什么样的领带已经是如此复杂的决策,试想,一场关于索性不打领带的讨论会有多麻烦?显然,这样的选择不是随意做出的,更不是无的放矢。
在西方,领带已成为政治筹算中的变量,而不是常数。尽管这很容易被归结为代际变迁,但更准确的解释和意识形态、机会主义和舆论操控有关。毕竟,在这个时代,社交媒体意味着信息的视觉效果——或者它的传达方式——变得愈来愈重要,而且无处不在。
英国广播公司2台的电视剧《幕后危机》于2007年到2012年间断播出,片中有个名叫斯图尔特·皮尔森(Stewart Pearson)的主管,他的使命就是帮助本党跟上时代,具体工作包括敦促已经当选公职的官员(包括虚构的党魁)不要打领带。
政客和领带的捉迷藏游戏“反映了当前的文化环境,以及想要融入这种环境的努力”,拉特克利夫补充道,“领导者们只是迎合选民,谢天谢地,他们还没有一股脑地像某位企业家那样穿上黑色高领衫,但最后总有一天会变成那样的”。
拉特克利夫对乔布斯的影射反映了新经济权力的结构,它彰显着技术实业阶层和非传统金融行业的力量,后两个领域的随意着装风格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场穿衣规范,重新定义着在大众观念中“未来成功者”的模样。
在这个世界里,特朗普恰恰是通过遵循传统规则,成了规则的例外。他打领带的样子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那正是美国经济的繁荣时代,是“美国的清晨”。特朗普说,他要“让美国恢复伟大荣光”,而他的着装的确暗指了共和党人相信美国伟大的时代。毫无疑问,他故意让自己在形象上不像是一个新派候选人,他是个老派候选人。
于是,领带问题就像这场选举中的其他不少问题一样,分歧与日俱增。
(作者是从业多年的个人形象顾问及文艺批评家,曾在《纽约客》、《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任职,目前定期为《纽约时报》撰写有关潮流风尚的专栏文章。)
▋《纽约时报》中文网
迅速改变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反作用于政治领域,包括对政治家的着装风格施加影响。如今,欧美领导人都在悄悄“疏远”领带,衣冠齐整似乎成了食古不化的象征。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是政治家中的异类——不仅是在涉及移民政策、社交网络和感情史等方面,在个人形象上也是。请注意,我在这里不是要说他广受谈论的发型,甚至也不是他那过分红润的肤色。我是想说他的领带。
特朗普几乎所有时间都打领带。只有竞选初期有几次例外,不过这样的情况愈来愈少见。
他频繁地打领带,是为了强调一样事物;它虽然较少被讨论,但同样显示出这位竞选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对许多政治家来说,领带已不是正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事实上,2013年,“商业内参”网站就发过一篇文章——《奥巴马杀死了领带产业》。总统前不久访问英国,和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共进晚餐时就没打领带(两位王子也没打)。他今年2月出席最高法院大法官斯卡利亚去世的新闻发布会时也没打领带。去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华盛顿进行国事访问时,奥巴马在欢迎宴会上还是没打领带。
这不只是美国的趋势。本月早些时候,萨迪克·汗宣誓就职伦敦市长时,身穿海军蓝西装、白衬衫,没打领带。即便如此,汗对领带忠诚度的缺乏,仍无法和希腊总理齐普拉斯相比——一年前的希腊选举期间,齐普拉斯几乎从没打过领带。
汗和齐普拉斯都来自左翼政党,这一点可能非常关键(齐普拉斯比汗还要激进)。不过,2013年,英国首相、保守党人卡梅伦主持八国集团峰会时,会议的着装要求首先就是“非正式”,换句话说就是不用打领带。所以,卡梅伦有个外号叫“便装戴夫”。
我将眼下的状况定义为政治着装进化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1961年肯尼迪出席就职仪式时没戴帽子,藉此宣告轻松自信的新一代开始掌权。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那种敞开外套、卷起袖子的政客形象——据说可以更好地展现敬业精神。
“领带是无时无刻不潜藏在候选人、他们的配偶及顾问们心中的问题,”国际政治顾问机构Thaw Strategies的创始人本奈特·拉特克利夫(Bennet Ratcliff)指出,“曾有一位总统花了15分钟时间和我讨论领带,当时我们本可以讨论一份和平协定的措辞。”
打什么样的领带已经是如此复杂的决策,试想,一场关于索性不打领带的讨论会有多麻烦?显然,这样的选择不是随意做出的,更不是无的放矢。
在西方,领带已成为政治筹算中的变量,而不是常数。尽管这很容易被归结为代际变迁,但更准确的解释和意识形态、机会主义和舆论操控有关。毕竟,在这个时代,社交媒体意味着信息的视觉效果——或者它的传达方式——变得愈来愈重要,而且无处不在。
英国广播公司2台的电视剧《幕后危机》于2007年到2012年间断播出,片中有个名叫斯图尔特·皮尔森(Stewart Pearson)的主管,他的使命就是帮助本党跟上时代,具体工作包括敦促已经当选公职的官员(包括虚构的党魁)不要打领带。
政客和领带的捉迷藏游戏“反映了当前的文化环境,以及想要融入这种环境的努力”,拉特克利夫补充道,“领导者们只是迎合选民,谢天谢地,他们还没有一股脑地像某位企业家那样穿上黑色高领衫,但最后总有一天会变成那样的”。
拉特克利夫对乔布斯的影射反映了新经济权力的结构,它彰显着技术实业阶层和非传统金融行业的力量,后两个领域的随意着装风格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场穿衣规范,重新定义着在大众观念中“未来成功者”的模样。
在这个世界里,特朗普恰恰是通过遵循传统规则,成了规则的例外。他打领带的样子让人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那正是美国经济的繁荣时代,是“美国的清晨”。特朗普说,他要“让美国恢复伟大荣光”,而他的着装的确暗指了共和党人相信美国伟大的时代。毫无疑问,他故意让自己在形象上不像是一个新派候选人,他是个老派候选人。
于是,领带问题就像这场选举中的其他不少问题一样,分歧与日俱增。
(作者是从业多年的个人形象顾问及文艺批评家,曾在《纽约客》、《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任职,目前定期为《纽约时报》撰写有关潮流风尚的专栏文章。)
▋《纽约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