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书评

《泰晤士报》被收购,新闻自由理念受挫?

作者 荆墨 《 青年参考 》( 2013年09月25日   33 版)

    《泰晤士报》收购案是鲁珀特·默多克个人的成功,新闻自由理念却因此受挫。

    2011年爆发的英国媒体“窃听门”事件,令鲁珀特·默多克扬名天下。著名报人哈罗德·埃文斯的《底线:默多克与<泰晤士报>之争背后的新闻自由》,则让对西方传媒系统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了默多克其人其事,从中认识到新闻自由的内涵。

    本书回顾了1981年英国《泰晤士报》被默多克收购前后,报社内外的一系列合作与斗争。哈罗德以亲历者身份重现这桩现代新闻史上极富争议的收购案,道出在默多克手下出任该报主编的种种内情,呈现了巨变时刻的行业生态。审查限制、劳资纠纷、技术换代带来了外部压力;更深远的问题,则埋藏在新闻观念本身的嬗变当中。

    在《泰晤士报》的众多买家中,哈罗德起初对默多克并不满意,“他看上去更像个商人,不像个搞新闻的”。两人几次会面后,默多克对他保证,《泰晤士报》会成为一份挑战性的、调查性的报纸,并承诺保持报纸的编辑独立性,包括编辑可以主导报纸的政治报道方向,拥有宽松的报道预算,投资人和经营者不指示和不干涉新闻报道的选择和评论倾向,只有编辑拥有安排报道的权利等等。基于这些承诺,哈罗德才答应当主编。  

    美国《纽约客》杂志分析指出,哈罗德之所以接受默多克的邀请,是因为他自负地相信可以改变后者的秉性:与默多克打交道的每一位编辑和许多政客,都认为自己是改变他的人。默多克就像情场高手,具备一项致命的能力:使对方相信自己和他有一种特殊的、无人企及的关系。遗憾的是,整个收购案完全是一场戏。不仅对新闻从业者,默多克对待政客也是如此。事实上,他刚冒出收购《泰晤士报》的想法时就说过:“你只需说这些政客想听的,一旦交易完成,就不用理他们了,如果你说的不是他们想听的,没人会围着你转。”

    上任后,哈罗德着力为《泰晤士报》增添一点新鲜的东西,但默多克并没有遵守先前的诺言,而是秉承“谁出钱,谁说话”的原则办报。一年的蜜月期刚过,哈罗德就意识到新闻独立性已经很难得到保证,默多克也不在乎自己多一个敌人。“只要金钱与媒体加深一天联系,言论自由就会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失去一点。” 

    哈罗德笔下的默多克十分复杂。他才华横溢,怀揣憧憬和决心,深谋远虑且极富勇气,帮助英国出版业甩掉了限制自身发展的累赘,从腐败、粗暴的印刷联合会全身而退;他还是无比疯狂的影迷,在其他电影业同行举棋不定时,他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就开始了行动。这个男人,可以对身边的马屁精无比仗义,也可以在逆流中迅速、无情地见风使舵。

    不可否认,默多克完成了许多常人力作不能及的事。他超强的魄力和洞察力,从容面对世俗纷扰的心态,如果能够与新闻从业者的正直品格联系在一起,那么,默多克必定会是一位真正杰出的新闻大亨;只可惜,他的人生当中涉及到了太多的野心、阴谋和背叛。

分享到:

 

《泰晤士报》被收购,新闻自由理念受挫?
《泰晤士报》编辑部:英国报业数百年严谨的写照
英国人爱吹嘘自己读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