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火中幸存,却再与故乡无缘
朝韩战俘滞留“敌后”60载
本报特约撰稿 亦天
《
青年参考
》(
2013年08月28日
18
版)
对于依然滞留“敌后”的朝鲜和韩国战俘而言,回到故乡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朝鲜战争结束60年后,依然健在的朝韩两军战俘,无疑是那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至今,仍有数百名两国战俘未能回到家乡,他们的生活境遇各有不同,但在被问及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都有共同的愿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见到自己的亲人。”
“43号”隐居山村
1953年8月,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司令部(UNC)递交“关于停战的特别报告书”,称韩国军队的被俘及失踪人员共计82318名。1996年,韩国国防部军史研究所编撰的《韩半岛战争俘虏报告》则显示,1953年7月27日至9月6日,通过交换俘虏程序回国的韩方俘虏合计8333人,之后到1994年为止,又有80余名俘虏经过“非正规途径”回到韩国。韩国国防部推测,时至今日,估计仍有500余名韩俘在朝鲜境内生活。但这一数据受到质疑,因为按照年龄推算,最小的韩俘年龄也得有80多岁,很难判断他们是否在世。
在接受《周刊东亚》杂志采访时,韩国第18届国会议员、东国大学教授朴善英表示:“秘密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初,尚有117名韩俘生活在北韩(朝鲜)咸镜北道,由于年事已高,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推测,部分人在调查结束时可能就已死亡。”
该刊还援引一位“脱北者”的说法称:“我以前生活的咸镜北道有不少韩俘。这些俘虏多被安排在煤矿劳动。直到2002年我前往韩国,老家仍有10多名韩俘。”此人还表示,这些俘虏每月定期领取政府提供的保障款,不少人已在当地结婚并育有子女,“韩俘生活的地方多是偏僻的小山村,环境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恶劣,基础设施还算齐全,除电力不足,粮食基本能自给。时间一长,这些俘虏适应了当地环境,融入当地生活。”
在朝鲜,韩俘及其子女被外人称为“43号”,这是因为,1956年朝鲜内阁曾发布“43号规定”,向韩俘颁发公民证,在形式上赋予他们社会权利。出乎意料的是,从该“脱北者”的言谈话语中,韩媒并未发现战俘遭到虐待或歧视的证据。“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老家一处煤矿发生坍塌事故,几名正在井下工作的韩俘被埋。当地官员亲临现场指挥营救,人员升井后又带了礼物去医院探望。韩俘们很受感动,甚至有人高呼‘金日成将军万岁’。”
朝鲜老兵的遗愿
滞留韩国的朝鲜战俘的境遇同样让人唏嘘。1950年,作为人民军第38警备旅一名士兵,柳基镇参加第二次洛东江战役,负伤后随部队转移,中途掉队,遂就地转入游击战,1953年在韩国将领白善烨指挥的清剿作战中被俘。他未被送进战俘收容所,而是不加审判就以“违反特别措施法”为由被判10年徒刑。直到现在,柳基镇都没明白自己违反了哪条法律,他多次以“程序不合法”抗议,每次换来的要么是拳打脚踢,要么是无人理睬。
1962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发布特赦令,柳基镇获得自由。举目无亲的他辗转来到木浦,整日在街头流浪,幸运的是,他在当地人介绍下进入一家养老院工作,由于工作勤恳,他侍奉的一位孤老临终前把自己的一栋住宅转赠给了他。
结婚后,为养家糊口,柳基镇拼命赚钱,做过矿工、卖过旧货,日子虽然辛苦,倒也充实。可人有旦夕祸福,他在与当地人合伙做生意时被骗走了一大笔钱,妻子一气之下因病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的子女。为了还债,他带上孩子来到汉城(今首尔)。当时,韩国KBS电视台曾提出以高额报酬请他做节目,听说节目的内容是“朝俘在韩国乐不思蜀”,他当即回绝,“我要想办法生存下去,把子女养大成人,但我坚绝不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
孩子们长大后,却给柳基镇带来更多烦恼。惟一的女儿总是对他说:“老师告诉我们,朝鲜人民军是坏人,你还是一名罪犯,我不想要这样的父亲。”女儿读高中时就在朋友资助下远赴海外留学,至今杳无音信。柳基镇则在汉城当起了出租车司机,一辈子不得闲暇,而生活始终不富裕。韩朝合作开发金刚山旅游特区时,柳基镇坦言:“我最想去金刚山观光,我特别想念远在北方的亲人,有时在梦里都握着他们的手……”
比柳基镇的经历更曲折的是朝俘李周洪。他于1953年被俘,为躲避服刑,冒险从俘虏收容所逃出,潜入浦项的深山里避祸,虽然此后得到特赦,还是隐居山野50多年。据李周洪生前的邻居描述,这名老兵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祖国统一后,一定要告诉从北方来找我的弟弟妹妹们,我的坟头是在朝北的山冈上。”
对于依然滞留“敌后”的朝鲜和韩国战俘而言,回到故乡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朝鲜战争结束60年后,依然健在的朝韩两军战俘,无疑是那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至今,仍有数百名两国战俘未能回到家乡,他们的生活境遇各有不同,但在被问及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都有共同的愿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见到自己的亲人。”
“43号”隐居山村
1953年8月,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司令部(UNC)递交“关于停战的特别报告书”,称韩国军队的被俘及失踪人员共计82318名。1996年,韩国国防部军史研究所编撰的《韩半岛战争俘虏报告》则显示,1953年7月27日至9月6日,通过交换俘虏程序回国的韩方俘虏合计8333人,之后到1994年为止,又有80余名俘虏经过“非正规途径”回到韩国。韩国国防部推测,时至今日,估计仍有500余名韩俘在朝鲜境内生活。但这一数据受到质疑,因为按照年龄推算,最小的韩俘年龄也得有80多岁,很难判断他们是否在世。
在接受《周刊东亚》杂志采访时,韩国第18届国会议员、东国大学教授朴善英表示:“秘密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初,尚有117名韩俘生活在北韩(朝鲜)咸镜北道,由于年事已高,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推测,部分人在调查结束时可能就已死亡。”
该刊还援引一位“脱北者”的说法称:“我以前生活的咸镜北道有不少韩俘。这些俘虏多被安排在煤矿劳动。直到2002年我前往韩国,老家仍有10多名韩俘。”此人还表示,这些俘虏每月定期领取政府提供的保障款,不少人已在当地结婚并育有子女,“韩俘生活的地方多是偏僻的小山村,环境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恶劣,基础设施还算齐全,除电力不足,粮食基本能自给。时间一长,这些俘虏适应了当地环境,融入当地生活。”
在朝鲜,韩俘及其子女被外人称为“43号”,这是因为,1956年朝鲜内阁曾发布“43号规定”,向韩俘颁发公民证,在形式上赋予他们社会权利。出乎意料的是,从该“脱北者”的言谈话语中,韩媒并未发现战俘遭到虐待或歧视的证据。“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老家一处煤矿发生坍塌事故,几名正在井下工作的韩俘被埋。当地官员亲临现场指挥营救,人员升井后又带了礼物去医院探望。韩俘们很受感动,甚至有人高呼‘金日成将军万岁’。”
朝鲜老兵的遗愿
滞留韩国的朝鲜战俘的境遇同样让人唏嘘。1950年,作为人民军第38警备旅一名士兵,柳基镇参加第二次洛东江战役,负伤后随部队转移,中途掉队,遂就地转入游击战,1953年在韩国将领白善烨指挥的清剿作战中被俘。他未被送进战俘收容所,而是不加审判就以“违反特别措施法”为由被判10年徒刑。直到现在,柳基镇都没明白自己违反了哪条法律,他多次以“程序不合法”抗议,每次换来的要么是拳打脚踢,要么是无人理睬。
1962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发布特赦令,柳基镇获得自由。举目无亲的他辗转来到木浦,整日在街头流浪,幸运的是,他在当地人介绍下进入一家养老院工作,由于工作勤恳,他侍奉的一位孤老临终前把自己的一栋住宅转赠给了他。
结婚后,为养家糊口,柳基镇拼命赚钱,做过矿工、卖过旧货,日子虽然辛苦,倒也充实。可人有旦夕祸福,他在与当地人合伙做生意时被骗走了一大笔钱,妻子一气之下因病去世,留下3个未成年的子女。为了还债,他带上孩子来到汉城(今首尔)。当时,韩国KBS电视台曾提出以高额报酬请他做节目,听说节目的内容是“朝俘在韩国乐不思蜀”,他当即回绝,“我要想办法生存下去,把子女养大成人,但我坚绝不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
孩子们长大后,却给柳基镇带来更多烦恼。惟一的女儿总是对他说:“老师告诉我们,朝鲜人民军是坏人,你还是一名罪犯,我不想要这样的父亲。”女儿读高中时就在朋友资助下远赴海外留学,至今杳无音信。柳基镇则在汉城当起了出租车司机,一辈子不得闲暇,而生活始终不富裕。韩朝合作开发金刚山旅游特区时,柳基镇坦言:“我最想去金刚山观光,我特别想念远在北方的亲人,有时在梦里都握着他们的手……”
比柳基镇的经历更曲折的是朝俘李周洪。他于1953年被俘,为躲避服刑,冒险从俘虏收容所逃出,潜入浦项的深山里避祸,虽然此后得到特赦,还是隐居山野50多年。据李周洪生前的邻居描述,这名老兵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祖国统一后,一定要告诉从北方来找我的弟弟妹妹们,我的坟头是在朝北的山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