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20万,是衡量一家企业能否实现规模效应的标竿。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合资品牌达到这一目标平均耗时5年左右,自主品牌通常要花费七八年;而作为最新“撞线”成功的选手,上汽自主品牌实现年销20万,用了5年半时间。
新年伊始,上汽乘用车公布了其2012年度销量数据:年销量200017辆,同比增长23.5%,旗下荣威、MG双品牌累计销量分别为127527辆和72490辆,分别同比增长11.9%和51%,双创历史新高。藉此,上汽实现了“年整车产销量20万辆、销售额200亿元”的两重突破,在国内车市整体增速趋缓的大环境下,跻身业内最具成长性的企业之一。
近年来,上汽集团旗下合资企业的光芒,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自主品牌付出的努力。当人们仔细审视后者的产销数据,一个更加耐人寻味的事实浮出水面:平均单车售价为11.2万元;反观其他自主品牌,年销量达到20万时,单车价格大多在5万元上下徘徊。鉴于上汽自主品牌始终坚持走高端化路线,凭借“高举高打”的产品策略与众多合资品牌正面对垒,它能够以明显快于自主品牌平均水平的速度跨越这个销量里程碑,显得更加可贵。
有人认为,2012年日系车在华遭遇重挫,让定价区间相似的上汽自主品牌获得了分食前者市场份额的良机。但是,外因终归要借助内因发挥作用,内因才是推动变化发展的根本。众所周知,判断一家车企的业绩能否“给力”,无非是看它在产品、营销和服务领域的实际表现如何。所谓知易行难,对比其他一些自主车企高端化战略的后继乏力,可以说,上汽在过去一年间就上述三大方面的实施的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其持之以恒的决心。
两年来,随着新MG3、荣威W5、MG5和荣威950等新品上市,上汽自主品牌完成了从小型车到SUV的全系布局。随着产品线延伸,其双品牌逐渐展露出各异的情趣:荣威旗下产品贴近中国消费者主流审美,以人性化设计与舒适的乘坐感为卖点;MG车型则延续欧洲血统,用更多驾驶乐趣诠释年轻动感的基因。其中,最能体现上汽设计和制造实力的荣威950,凭借大气尊贵的设计与堪比合资对手的动力、静音性能,被业内誉为自主品牌中高级车的新王者,并且借助“公车自主化”之风,获得了来自多个政府部门的订单。
除了整车产品,展现上汽自主品牌技术水平的另一个窗口,当数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行车系统。于11月广州车展上发布的第二代iVoka系统,在确保驾驶者通过语音实现“无接缝人车互动”的同时更具亲和力,“实时路况更新”与“捷径显示”两项功能的加入,使其从随车助手进化为防堵利器,顺应了汽车生活网络化的国际潮流。
至于营销,上汽2012年大范围开展的“丈量边关,致敬英雄”活动,无疑是在业内和消费者中间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从滇越边境到帕米尔高原,从满洲里到友谊关,每次“丈量团”的平均报名人数超过了1万名。通过对英雄故事的挖掘,上汽独具匠心地将家国情怀与自身品牌形象相连接,作为贯穿活动全程的主角的荣威W5,也随之收获了更多美誉。
同时,上汽2011年推出的创新型服务产品“宅捷修”,在2012年的影响力得以继续拓展。经两次升级,服务内容增至80项、全国299站网点到家平台启动——此举意味着,更多荣威和MG车主今后不必再冒着寒冬酷暑的煎熬“排队保养”,也不必再被突如其来的故障搞得不知所措。这种超越合资品牌的服务质量,换来的是消费者满意度的水涨船高。
2012年,凭借不断提升的产品性价比、更趋人性化的售后服务与极具亲和力的口碑营销,上汽自主品牌的竞争力登上了新的台阶。在中国车市陷入“微增长”、合资产品价格持续下探的压力下,年销量20万的成绩单不仅是对上汽自身努力的回报,同时也给所有自主车企以希望:我们不仅可以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去,更有与合资品牌掰掰手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