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招聘员工的工作交给软件代劳,未来,你的面试官很可能是一台电脑……
招聘软件受重视
传统招聘方法缺乏严谨性,没有一个统计标准,有的公司看重学习成绩,有的重视工作经验,还有的以貌取人。在不太拿得准的情况下,招聘人员经常跟着感觉走,留下那些看着比较靠谱的应聘者。基于这些标准的招聘很容易造成偏见,漏掉了真正有才华的应聘者。
美国施乐公司是一家从事打印机生产和外包业务的企业,招聘的员工数量很大,以往他们对求职者的工作经验非常重视。但经年累月,他们发现用这一标准招进来的人离职比例很高,离职原因显然不是公司待遇问题。
头疼之际,施乐公司求助于旧金山开发招聘软件的Evolv公司,后者告诉施乐公司:经验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性格。该公司利用招聘软件帮施乐公司选了一大批家离工作地点近、富有创造力的员工,因为软件通过系统分析发现,这些员工通常会在公司干很长时间,这才解决了施乐的“离职潮”难题。现在施乐公司把招聘48700名呼叫中心员工的任务全部交由软件完成。
招聘软件基于统计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招聘效果。虽然目前,招聘软件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招聘,但至少能为后者提供补充。谷歌高级副总裁拉兹罗·博克就表示:“经过一些年的使用,这类软件可以帮助公司挑选出升职和提拔的人选。”
招聘软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咨询公司高德纳公司表示,2011年全球人才管理软件支出增至38亿美元,较2010年增加了15%。近年来,众多不起眼的开发招聘软件的科技公司被大公司以高价收购,例如上个月,用数据分析帮企业招聘员工的Kenexa公司被IBM公司以13亿美元收购;今年2月,求职者追踪系统公司Taleo被甲骨文公司收购;去年12月,专门从事绩效追踪、招聘和薪酬服务的SuccessFactors公司被思爱普公司以34亿美元收购。
以性格辨“英雄”
招聘软件筛选应聘者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性格。虽然在以前的招聘中,人们也时常会被要求做上一两份性格测试选择题。但这类测试往往不作为重要的参考,不光应聘者不当回事,招聘单位也不会多瞟上几眼。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困难。试想一下,某公司收上一大堆试卷,回去还要找人统计一下选项再深入分析,这效率也够低的。如今,随着复杂的专业招聘软件的出现,性格测试已经慢慢走出边缘化阴影,在一些场合甚至起到了重要作用。
标准的性格测试流程与我们经常做的那些选择题差别不大,只不过选项更多,测试更加程序化、电子化。如果某家零售商希望筛除有偷窃倾向的申请者,则会委托招聘软件公司设计一些考察诚实程度的问题。而某家餐馆希望员工更注重个人卫生,软件公司就会多设计一些与生活习惯有关的问题。
Evolv公司在给施乐公司所做的测试中,求职者会接受一个30分钟的测试,测试的问题有许多与工作情形有关。测试完毕,软件会打分:红色为低潜能,黄色为中等潜能,绿色为高潜能,施乐公司主要聘用“绿色”的求职者。Evolv公司会跟踪求职者工作后的表现,以调整测试问题与评分标准。
测试结果显示,家离工作地点近、有可靠交通工具、使用1~4种社交网络的求职者是理想人选。另外,理想人选还应具备的性格特点是:不喜欢打探、富于创造力。
“铁面无私”惹麻烦
不过,招聘软件的“铁面无私”也可能给公司带来麻烦。在很多评分系统中,年龄较大者、残障人士、少数族裔经常会得分较低,因而会被排除在工作之外。即便这种现象是无意为之,也有可能因为涉嫌歧视而惹上官司。
因此,很多企业在利用软件帮自己遴选人才前,会请专业公司评估软件是否遵守公平法。开发软件的公司在给出统计结果时也非常谨慎。Evolv公司曾得出结论:家离公司较远的员工更容易辞职。但该公司未在美国地区评分系统中使用这一信息,因为这一标准有种族歧视之嫌——墨西哥裔、黑人等少数族裔经常住在离市区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