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例外论”的代表。几乎在每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西方政界人士梦寐以求的经济工具在发挥作用,正是这些工具,让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一次又一次从错误中取得了成功。
20多年前的1990年,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几句话,开启了上海东部一个主要城市延伸带的建设:浦东新区。
在政府的指导下,浦东盖起了一批形似纽约曼哈顿建筑群的高楼大厦,开拓了多条模仿巴黎的宽阔马路,规划了多座参考伦敦的城市公园,上述工程可谓考虑到了方方面面,非常周到。但在批评者看来,浦东不过象征着国家规划工程的傲慢与狂妄,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建筑群:这里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由于政府过多地参与,浦东难以与全球最具活力的金融中心匹敌。
如今,浦东的人群素质可谓是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中最高的。浦东新区吸引了全球众多大型金融机构的投资,也是中国最富裕阶层众多成员首选的居住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界人士对浦东看法的今昔变化.
政界人士:黄奇帆
1998年,时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的黄奇帆曾这样谈论浦东的情况:对于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来说,大力吸引外资是一条重要途径。
如今,担任重庆市长的黄奇帆是这样评价浦东的:在中国,浦东为外国投资者创造了好几个第一,其中包括设立第一家银行和保险分支机构,成立第一个保税贸易区,筹建中国第一个证券市场和大型百货。当时中国在这些领域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如果你说浦东的发展是国家主导的,我认为这是因为,很多国家战略的试点阶段都是在浦东展开的。浦东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在上述领域获取经验的机会。
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2001年,弗里德曼曾这样评价浦东:一点都没有展现出市场经济的气息,不过是一座为躺在金字塔中的已故法老树立的纪念碑。他说浦东只是“徒有其表”。
由于弗里德曼已于2006年去世,其传记作者兰尼·艾本斯坦因代替他发言:我认为,弗里德曼当时的看法可能是错的。如果他还健在,他会重新考虑自己的观点。上海,包括整个中国,都证明了市场力量的强大。
评论家:约书亚·库珀·雷默
1998年,时任《时代》杂志高级编辑的雷默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上海泡沫》的文章。他说,浦东在经济上将引发一种“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后果。
现任咨询公司基辛格顾问公司董事会副主席的雷默,是这样看浦东的:浦东是“中国例外论”的代表。几乎在每一个角落,你都能看到西方政界人士如今梦寐以求的经济工具在发挥作用,正是这些工具,让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一次又一次从错误中取得了成功。
上海市领导人
1998年,当时的市长徐匡迪说:我们就像穷人家的父母一样,给孩子做衣服要大上几个尺码。
如今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浦东已成为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浦东的同志们责任重大。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分析国际经济形势,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吸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来沪发展。
房地产分析师:高思品
1999年,高思品说,随着陆家嘴商业活动的扩大,相对富裕的上班族数量将会增加,到时候很大一部分高收入上海人将在浦东安家。他预计空置率将达39%。
2005年,在他看来,在浦东教女儿骑自行车,应该比在老上海的街道上更容易,于是他举家搬到了浦东。
如今的看法:说实话,很多评论与当今围绕房地产市场谈论的观点相当相似,很多推理也都相当相似,比如“谁来住这些楼?”他说,在浦东,人们低估了国内企业和家庭的需求。
居民姚薇(音)
1994年,虽然她长大的地方离浦东很近,但她很少实地探访。后来,一个客户派她到尚未完工的东方明珠顶层去查验客户想要承租的一家饭馆。她说,现在去那儿做生意,还是太早了。
2004年,一个客户考虑在浦东紧近东方明珠的地方投资一座购物广场,她当时的说法是:对浦东没有什么好印象。
2009年,在自己的金融业工作搬到浦东后,她在黄浦江畔买了一套大公寓,有一个环绕式阳台,闪烁的天际线一览无余。
2011年,她说,在浦东生活已经没有不方便的感觉,这里的生活相当舒适。
美国《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