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选结果的决定因素之一是网络,网络让民众之间的观点得以广泛交流,让候选人的正面负面形象得以公诸大众,也让政党和候选人看到各自在民间的赤裸裸不经修饰的评价。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政府不对网络采取行政管制或威吓手段,是造成本次大选在野党候选人得到相对充分宣传机会的原因,对执政党是明显的损失,但与此同时,对整个国家是更大的收获。
收获是什么?失灵的基层反馈系统得以从网络的填补中更精确地呈现民意,“流言”甚至“谣言”可以在比较完整的叙述中被认真对待,而不仅仅被视为无稽之谈,成为耳边风。
但是最大的收获,还是政治上的改革被用力推进了一把(虽然这点还有待观察)。
新加坡大选结果表明,执政党在网络影响方面的“舍得”,不予监控独揽,让国家社会朝向更健康发展的路上迈进一大步,从同属一党独大的政治体脉络来看,这是行动党最大的历史贡献,是“新加坡模式”更臻于完善的重要一步。
选举结果表明,只要信息充足,意志自由,人民自有判断,哪怕必须面对未知的下台风险,至少执政官员可以开始了解,政治不是“团伙”般的小圈子利益共享。
网络发展至今可以总结的是,这是很难有效监控的工具。网络越发展越发达普及,要维持控管的社会成本必然越大,但与此同时,所造成的社会反感与海内外负面印象,也将有增无减。
即使不计代价地投入监控而能收效,对政府来说也未必是有益的事。
新加坡只是弹丸之地,尚且有不能上达的下情。网络事实上是政治人物的福音,是古代明君梦想不到的宝贝。有志于民生的政治人物,必定会感谢网络让万里之外的民意能够直达眼前。如果让网络经由操控、筛检而呈现,无疑是把真实的民意赶入地下潜伏隐忍,执政者的施政与改革反而找不到针对性的头绪。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
研究网络舆情的机构越来越多,如果真实的民意甚至民愤不能充分呈现,必然要影响研究的准确性。
有笑话说袁世凯当年决定复辟做皇帝,就是看了天天送到他手上的报纸,相信民间真心拥护他。事实上那是他手下和儿子专门办出来蒙蔽他的报纸。如果袁世凯能上美国网络看看中国民间的声音,也许会打消这个念头也说不定。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