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美媒:中国努力推广公勺公筷

编译 顾海波 《青年参考》( 2021年03月26日   06 版)

    1月8日,湖北宜昌街头的公益宣传。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2020年5月,安徽省阜阳市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展示公筷公勺。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火在燃烧,锅在冒泡。”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近日,该报刊文关注中国推广公筷公筷的努力,尤其是在享用火锅这种强调“共享”的美食时。

    文章称,吃火锅的人一直受到特殊关照。食客们在将生肉、海鲜、蔬菜和面条浸入沸腾的锅中时,都会穿上围裙,以免衣服被溅出的汤汁污染。他们会尽量把大衣放在远离火锅的地方,防止沾上食材的味道。一些服务员会为留着长发的女性消费者发放发带,为食客们的手机提供塑料套。

    文章称,如今,在中国,火锅店里有了对食客们的新的保护措施:公共筷子,用于将火锅里的食物转移到每个人的盘子里。

    最近,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正在四川成都网红店“电台巷火锅”一家分店外等座的韩明佳(音译)对《华盛顿邮报》说:“有的人(对公筷)挺好奇,接受了,但有的人说,他们还不习惯(用公筷)。”

    “与吃其他菜时相比,人们在吃火锅的时候,使用公筷可能尤其有点儿困难,因为当你和朋友一起吃饭时,你会很高兴,你可能忘记(用公筷)。”她说。

    《华盛顿邮报》称,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式用餐方式来说,公筷是个新鲜事物。在很多家庭里,人们不采取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而是将众多菜品端上桌来一齐分享。

    中国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关于筷子的规矩,比如:不要到处挥舞筷子或拿它指着别人,不要把筷子扎进食物,不要吸吮筷子或大声地把筷子合在一起,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里……《华盛顿邮报》称,这些传统的规矩并未涉及卫生领域。

    文章称,新冠肺炎疫情为推动使用公筷乃至推行分餐制的进程注入了新动力。“一桌吃饭”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浓厚亲情的体现,推行分餐制并不容易,使用公筷成为必要的替代选项。

    《华盛顿邮报》称,上海的传染病专家张文宏提出,“分餐”应该成为“新常态”。去年年初,张文宏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描述了“最可怕”的习俗,他说,那就是“别人用自己的筷子给你夹菜”。

    “你看到的是菜是酒,我看到的全是病毒、细菌。”他在2020年4月上海一个美食节的开幕式上说。

    文章称,位于成都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良平说,使用公筷可以降低传播甲肝、戊肝、伤寒和痢疾的风险,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唾液传播。“传染病预防重于治疗,使用公筷、分餐,会让疾病传染的几率降低。”李良平告诉“四川在线”网站。

    文章称,中国已经把2020年11月11日作为“文明美食日”进行宣传。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个用数字写成的日子看起来就像两双筷子。

    推广公勺公筷,人们从不习惯使用公勺公筷到习惯使用,这需要时间。

    “这是传统,也是几千年来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参与公筷宣传活动的成都美食博主李一兵(音译)对《华盛顿邮报》说。

    改变习惯需要时间

    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学教授Q·爱德华·王对《华盛顿邮报》说,中国人大约在12世纪开始使用桌子,同时开始用筷子分享食物。王写过一本关于筷子历史的书。他说,在此之前,人们各自拿着碗吃饭,但随着桌子的普遍使用,人们开始把菜肴摆上一张桌子,共同分享。

    “在我看来,这就像其他习惯一样,形成需要时间。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他说。

    《华盛顿邮报》称,不少中国人担心,使用公筷会造成自己与朋友或家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有人说,主张使用公筷会有点尴尬,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认为与自己一起用餐的人携带病毒。

    文章称,考虑到这一点,在堪称中国“现代火锅之乡”的四川成都,公筷推广活动的中心思想是,你可以通过不传播细菌和病毒来表达你对他人的关怀。成都餐饮同业公会发起了名为“和喜欢的人,用公筷”的活动,试图克服文化上的疑虑。

    “我们想告诉大家,这(用公筷)并不意味着你不关心别人,而是意味着你真的关心别人,关心他们的健康,所以你才会这样做。”美食博主曲文婕(音译)对《华盛顿邮报》说。她和李一兵一起向公众宣传推广公筷。

    她说,就像火锅店宣传肉类的品质或卫生措施一样,提供公筷可能成为一个彰显餐馆卫生高标准的标志。

    文章称,火锅或许是最突出“共享”属性的美食。食客们把山珍海味放进盛满辣椒和花椒的沸腾的锅里,用筷子搅拌一下,稍后一起享用。

    “电台巷火锅”的创始人唐一对《华盛顿邮报》说,共享体验也是吃火锅的乐趣之一。“火锅提倡包容性。你可以在一个锅里烹煮中国各个地方的所有食材。”他在一个咕嘟咕嘟冒着泡的火锅旁说,“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餐桌革命”方兴未艾

    《华盛顿邮报》称,新冠肺炎疫情使公筷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餐馆重新开张,卫生部门抓住机会,大张旗鼓地宣传进行“餐桌革命”的必要性,帮助人们认识到,公筷相当于一剂预防传染病的“疫苗”。

    文章称,在成都,这样的宣传活动十分深入。

    在商场的大屏幕和建筑物外墙的大屏幕上,到处都有宣传“文明用餐”的标语。连锁餐厅和酒店也加入了这一行动,服务员们引导人们进行改变,许多餐桌上多了一双双颜色鲜艳的公筷。

    在一家“电台巷火锅”店里,《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向服务员要了一双公筷。旁边桌的食客们对记者说,公筷的概念还需要更多宣传,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你知道‘见外’这个词吗?”今年24岁、在酒店工作的袁睿(音译)和朋友一起吃火锅时说,“就是‘不愿意亲近对方’的意思。”她觉得,使用公筷有时会显得“过分礼貌”。

    文章称,正如在成都“电台巷火锅”一家分店外等座的韩明佳所说,吃火锅时,人们往往心情很好,可能因此忘记公筷的存在。

    像曲文婕和李一兵这样的公筷倡导者认为,这项努力需要持续推进。

    见习编辑:袁野

美媒:中国努力推广公勺公筷
改变习惯是个“世界性难题”
返回
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