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俄媒体合作要“创造立体声效应”

作者 张瑞 耿晓梦   青年参考  ( 2018年10月31日   11 版)

    2017年7月4日,在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上,《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右)和中国媒体签署合作协议。图片来源CFP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媒体合作则是奠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带一路”沿线调研团赴俄罗斯考察,拜访俄罗斯政府官方媒体《俄罗斯报》,围绕中俄媒体的合作交流、当下实践等话题,与《俄罗斯报》相关负责人展开了座谈。

    “中俄双方存在众多利益契合点”

    “当两个音箱一起响的时候,声音才能得到完全的呈现。中俄媒体之间的合作就好比‘创造立体声效应’,双方要把俄罗斯和中国领导人及国家机构间达成的共识,用两国人民看得懂的语言‘翻译’出来、传播出去。”《俄罗斯报》高级经理那夫莫娃女士说。

    那夫莫娃表示:“中俄双方存在众多利益契合点,这是中俄媒体合作的基础。中俄双方共同面对的、来自西方媒体传播环境的挑战,则是推动中俄媒体合作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报》一些采编人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创造互惠共赢的环境;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俄媒体需要不断加强互信合作,推动民心相通,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向俄罗斯读者展现鲜活的中国形象

    近年来中俄新闻交流日趋深入,媒体合作达到了更具内涵的新水平,两国媒体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断为中俄媒体合作注入新内容。

    曾以特刊的形式出现在第三届“中俄中小企业实业论坛”上的俄文杂志《中国风》,是中俄媒体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它通过介绍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中俄合作的最新动态,向俄罗斯读者展现了更加鲜活的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中俄合作发展的亮点之一,在过去5年里一直是《中国风》的重要报道方向。那夫莫娃说,“这些报道以不同角度向我们的民众展现了中国的面貌,加深了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认同”。

    作为中俄媒体交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成果,俄文《中国观察》(CHINA WATCH)由《俄罗斯报》和《中国日报》合作出版发行,既有“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也有对中国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的介绍。《俄罗斯报》与其他中国媒体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与新华社建立了内容合作机制,重点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问题,“全面地向俄罗斯读者展现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形象”。这样的合作提升了中俄双方重大新闻的传播效果,加深了受众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成为两国政府深化合作的重要途径。

    中俄媒体合作的多重路径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中俄两国如何传播自己的声音,如何增强传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如何引导国际舆论,都是需要两国媒体花大力气去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媒体开展了多种路径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内容共享,实现信息流通。《俄罗斯报》与《中国日报》的重要合作项目《中国观察》,以及《俄罗斯报》与《环球时报》的合作栏目《透视俄罗斯》,是中俄媒体共享稿件的重要成果体现。这一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生产速度,加快信息传播,还可以促进业务交流,实现经验共享、及时互通。

    在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中俄媒体在报纸、网站上的合作已不能满足移动互联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那夫莫娃表示,《俄罗斯报》正在与《中国画报》洽谈合作,期望在《俄罗斯报》的俄罗斯社交媒体账号上引进《中国画报》的内容,将合作领域拓展至新媒体领域。

    第二,新闻人才的交流。中俄之间新闻人才的交流,促进了中俄媒体新闻生产经验的互通,也扩大了双方媒体合作的基础。2016年至2017年中俄媒体交流年的举办,使中俄媒体人才得以毫无障碍地交流经验,中俄媒体人的采编业务水平、经营管理业务水平等得到了提高。

    拥有中国教育背景的俄罗斯媒体人越发抢手。曾在中国留学的娜塔莉亚在《俄罗斯报》中文编辑部工作了5年,主要负责编译来自中国媒体的稿件,已是该报的骨干。她表示,作为俄罗斯官方报纸和目前俄罗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俄罗斯报》的中文编辑部目前仅有3名编辑负责中国媒体供稿的编译工作,这反映出专业人才特别是语言人才的储备不足。

    《俄罗斯报》的采编人员纷纷表示,在中俄关系发展的最好时期,媒体更应发挥作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积极广泛报道双边合作成果,为推进中俄各领域互利合作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俄媒体合作要“创造立体声效应”
古巴记者:我想念在中国的日子
北大留学生歌手大赛:以歌声敬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