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6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一百年前,美国流行纸衣服

本报特约撰稿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8年06月13日   10 版)

    今年5月,这条纸裙卖出了1600美元的高价。

    纸制服装在现代欧美的第一次流行与时尚无关,更多地是物资短缺下对成本的斤斤计较。它的兴起与没落,某种程度上也是西方世界的重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的写照。

------------------------------------------------

    大概一个世纪前,欧美各国的服装产业爆发了一场革命。对既想省钱又爱美的消费者来说,那是一段奇迹般的岁月:男士西装有50多款任君挑选,每套仅售60美分(相当于现在的7.66美元)。更重要的是,当衣服脏了的时候,你只需一块橡皮,就能让它焕然一新。

    这些衣服是纸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和奥地利是它们的发源地。战争结束后,纸质服装在意大利、土耳其和英国流行开来,而后高调进军美国。当时,华盛顿媒体《昏星报》提到,从德国进口的纸质西装单价低至46美分,一名男士要想让自己每星期穿的款式不重样,一年下来,总的花费可能还不如一套羊毛西装多。

    战火中的发明轰动大西洋两岸

    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称,事实上,在美国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前,美国的报纸和杂志就刊发大量报道,盛赞德国人创造性地建立了“替代原材料产业”。有一段时间,德语中的Ersatz(表示“替代”)被收录进美国出版的词典,而且,不只是民间制衣业,连德国士兵的制服都用上了纸。

    乍一听,纸制服装的耐久性和坚固性都很成问题。其实,这种衣服并非简单地将纸张黏贴在一起。翻阅专业刊物可知,最常见的方法是:把纸切成窄条,然后送上专用的织机,纺织成类似纱线的状态;然后再用“纸线”织成“纸布”,和传统制衣业无甚区别。

    在饱经战乱、百废待兴的欧洲,纸张一度被视为“万能材料”,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纸板墙和纸做的防水罩。1919年2月,纽约《太阳报》写道:“欧洲人的住所用油纸代替了玻璃窗,桌子、椅子和其他小家具都是用纸做的,连厨房用具也如法炮制。”

    纸制产品异军突起,除了因为其成本低廉,还和原材料供应息息相关。一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的羊毛供应严重短缺,连羊毛出口大户美国也没法独善其身,主要原因是大量原料被转移到军服、毯子和军火上。而作为纸张原料的木材储量丰富。

    美国商务部进口了一批奥地利纸制西服,在华盛顿特区展出,然后送往全国各地巡展。华盛顿的展览于1920年9月开幕时,美联社称“每套西服报价15美分,而且可重复使用”。这次展览还展出了纸做的桌布、洗衣袋、墙面装饰品和麻绳等。

    此举似乎表明,面对德国、奥地利这样的战败国,美国是宽宏大量的。更现实的考量在于,当时,美国是廉价服装的主要出口国,美国服装制造商担心,今后将不得不与便宜得多的纸制品正面竞争。换言之,美国商务部的巡回展览可以让全国各地的服装生产商有机会近距离考察他们的竞争对手;万一纸质服装火了,各地的造纸企业也想从中分一杯羹。

    行业刊物《纺织品世界》评论道:“看起来很明显,德国和奥地利制造商打算用他们的纸制替代品替代真正的服装,最终攻陷全球市场。”

    纸衣服不怕水,可手洗

    政府和商家举棋不定,但公众意兴盎然,越来越多的胆大者决定试试纸制服装。

    在费城,有记者发现一位商人穿着整洁的纸制礼服在路上散步。他告诉那位记者,他的西装是纸做的,衬衫领子和领带也是。整套衣服只花了75美分,领子和领带各7美分,共89美分。作为对比,光是一件羊毛西装就要花30美元甚至更多。

    女装和童装也受到青睐。1920年的一张新闻照片显示,三名女性正在高兴地制作一套据说价格介于25美分至50美分之间的纸制套装。标题是:“它们是可以洗的”。有些纸制服装的确是耐水的——虽然只能用手洗,且必须挂起来晾干。

    第二年夏天,有摄影师在芝加哥的水边拍下了一名女游客的照片,她穿着当地一家造纸厂打造的价值1.5美元的泳衣。这款泳衣“经受住了各种粗糙处理和磨损的考验,令人称奇”。还有报道称,芝加哥的一家制造商推出了一款价值两美元的女帽,“对布料的仿制惟妙惟肖”,帽子上还装饰着羽毛——不用问,也是用纸做的。

    1921年秋天,威斯康星州的一家生产商设计的纸制西服在纽约市的贸易展上吸引了大批观众。《纽约论坛报》绘声绘色地描述道,这套西装“重量特别轻,颜色深蓝,一眼看上去就非常耐用”。要是不仔细分辨,人们很容易把它当成寻常的粗花呢西装。

    大众意兴阑珊 收藏家视若珍宝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为纸制服装所倾倒。美国服装制造商协会的一位代表嘲笑这类产品“在美国行不通。我们习惯了伸出手肘,或者轻快地迈步,因此,纸做的衣服长久不了。”

    《科学美国人》杂志提到了这种衣服的另一个缺陷:虽然德国进口的纸质服装“与广大同胞对廉价但耐用的服装的偏好非常接近”,但它们“太重了,让人浑身难受”。

    产业链上游的造纸业也对此缺乏热情。事实上,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公众的新鲜感已基本消失,这不仅是由于纸的局限性,还因为没有被战火波及的美国已是当时最繁荣的国家,人们腰包鼓了,自然对廉价代用品没了兴趣。

    观念一旦定型就很难改变。1929年的大萧条也不足以重振美国人对纸衣服的热爱,无论它们多便宜。消费者宁愿把羊毛和棉花穿成破烂,也不愿穿纸制服装。

    20世纪60年代,纸制服装再次看到了借流行文化切入市场的契机,一度凭借大胆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图案和美轮美奂的设计卷土重来。可惜,它比20年代的前辈还短命。

    如此看来,仅就选材用料而论,如今的服装产业或许处于史上最保守的时代,但这不意味着纸制服装一钱不值。对有远见的收藏家而言,它们始终是不错的投资标的。今年5月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条从著名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那里汲取灵感的纸裙拍出了1600美元;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华盛顿国家历史博物馆也收藏了类似的展品。

    至少从这个角度看,纸制服装并非粗制滥造的同义词,只是不适合整天穿而已。

 

一百年前,美国流行纸衣服
高蛋白饮食的两个神话与一点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