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8年06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北京读博的葡萄牙小伙:汉语打开我人生“三扇门”

作者 王黎黎   青年参考  ( 2018年06月06日   11 版)

    裴嘉骏在北京语言大学某次活动上发言。

    裴嘉骏,一个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博士的葡萄牙小伙,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汉语为我打开了人生的三扇大门。”这是裴嘉骏经常提起的一句话。从对中国文化懵懂好奇的葡萄牙少年,到来中国留学,并在2016“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上夺得银奖;从在河北大学任教,到进入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他觉得自己生命中最多姿多彩的部分,都与汉语有关。

    第一扇门:选汉语为专业“是决定我命运的时刻”

    “我从小就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印象很好。”谈起他与中国的缘分,裴嘉骏打开了话匣子。儿时的他常去逛中国人在葡萄牙中国城开的百货店,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总令他目不暇接;他觉得汉字“很神奇”,总能变出各式美食的中餐馆更是一个有魔法的地方。“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一种很亲切的感情。”

    上高中前的那个暑假, 裴嘉骏随家人参加里斯本图书展,买了一本初级汉语教材,而且是针对葡萄牙人编写的教材。虽然裴嘉骏此前就接触过汉字,但真正意义上与汉语结缘,要从利用这本书开始自学算起。通过简单的自学,裴嘉骏很快就对汉语有了初步了解,四声、结构、偏旁等给他留下了印象。

    有趣的是,这本汉语教材成为多年后裴嘉骏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汉语教材的本土化问题。“我一直对语言很感兴趣,想去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逻辑。汉字是非常特别的语言,跟我学过的德语、拉丁语完全不同,这很吸引我。”

    高中毕业的时候,裴嘉骏和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陷入了迷茫,如何选择大学的专业和未来要走的路,成为他日夜思考和焦虑的事情。此时,父亲为他提供了一条信息: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开设有中葡翻译专业,而且有两年可以在中国交流学习。“父亲说让我考虑一下,但我很快就决定下来了。”

    回忆起那个决定他命运的时刻,裴嘉骏依然充满兴奋。“我当时模糊地觉得,中国正在崛起,学习汉语可能是很好的机会,葡萄牙懂得汉语的人才很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时身边的葡萄牙朋友还不太理解“学汉语有什么用”,但裴嘉骏相信,“汉语在未来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我可以尝试探索许多不同的道路”。

    裴嘉骏觉得,把汉语作为专业学习,打开了他未来发展的“第一扇门”。

    “我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学习汉语。”北京语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与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签署了互换学生交流学习的协议,所以进入大学后的裴嘉骏在打牢汉语基础的同时,一直在为赴中国学习交流做准备。他经常跟去过中国的学长、学姐交流,汲取经验,期待着踏上中国的那一刻。

    第二扇门:夺得“汉语桥”大赛银奖

    大二时,裴嘉骏如愿以偿地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交流学习。

    “有的同学初次来中国可能觉得不习惯,难以适应,我倒是从头到尾都非常享受。”裴嘉骏真切体验到了沉浸式汉语教学的优势,无论课上教学,还是课下沟通,他全部使用汉语。整天泡在汉语环境中,能够让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自然地习得汉语。

    “刚到中国的时候,我的口语不是太好,不能跟同学们正常用汉语交流,也没有交到中国朋友。”初来乍到的裴嘉骏在汉语学习之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难。点菜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那个、谢谢”;打车的时候,他听不懂司机的北京话,只能连蒙带猜加比画。

    在北京语言大学的第一个学期,裴嘉骏所在的班级以葡萄牙留学生居多,有时大家可以不用汉语交流,这对裴嘉骏来说恰恰是学习汉语的最大阻碍。到了第二个学期,裴嘉骏勇敢突破自我,果断选择了没有葡萄牙留学生的班级。“我想逼迫自己更多地使用汉语。”因为班级里多是韩日、欧美等不同国籍的学生,交流的时候,汉语就成为了大家的“通用语种”。“虽然不是直接跟中国同学交流,但我还是成功地迈出了一小步,能够经常使用汉语。”

    到了大三时,裴嘉骏到澳门理工学院继续交流学习。由于当地的英语环境比较好,不少外国留学生开始依靠英语交流,但是裴嘉骏仍然坚持说汉语。“我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学好汉语,所以我要说汉语。”在快餐店点餐时,即使对方跟他说英语,他也用汉语回答;旁听中国学生的课时,即使听不太懂,他还是乐此不疲,觉得能锻炼自己的听力;看不懂繁体字时,他就逼迫自己有意识地学习,希望达到普通中国人的水平;课余时间,他喜欢看有汉语字幕的动漫和漫画,不断学习新的词汇;为了参加2012年的汉语桥比赛,他成为澳门理工学院唯一一个暑假没有回国的留学生。“那3个月,我跟中国朋友一起学习、交流,进步很大。”首次参加大型赛事,裴嘉骏就闯进了70强。

    滴水穿石,功夫终不负有心人。2016年,裴嘉骏再次出战,参加“汉语桥”比赛的角逐,并以博闻强记的风采和地道流利的汉语夺得银奖。

    “夺得‘汉语桥’比赛银奖,为我打开了人生发展的第二扇门,也为我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毕业后,裴嘉骏申请来到河北大学工作,教授中国学生葡萄牙语。当然,汉语是授课必不可少的媒介。“别人都说当老师很难,但我觉得自己运气挺好的。汉语是我最喜欢的外语,葡萄牙语则是我的母语,我很享受这样授课的过程。”

    第三扇门:享受汉语研究的快乐

    在河北大学的教师生涯让裴嘉骏体会到了做教师的艰辛和快乐,但是很快,裴嘉骏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还想尝试新的机会,想去充电、做研究,所以我决定去深造。”当时申请奖学金的时间紧迫,裴嘉骏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申请了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实当时也很迷茫,虽然我知道研究生要做研究,但是怎么做研究,研究环境怎么样,能研究出什么成果,我都不太清楚。不过,我想为自己多开几扇门。”终于,扎实的专业基础、流利的汉语让他被北语顺利录取,开始了硕博连读的日子。

    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后,裴嘉骏与中国同学同堂聆听老师的教诲,此时的他不需要特意找语伴练习口语,也不再惧怕听地道的北京话。以前的努力付出此时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助攻器。不过,裴嘉骏的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对于研究方向我比较纠结,虽然我对语音学比较感兴趣,但它需要借助各类设备进行实验的研究方法,对我来说比较困难。”在跟导师多次交流研讨后,汉语教材本土化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

    为了使教材更易被对象国学习者接受,汉语教材的本土化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关键一环和当务之急。“我关注的是本土视角下的汉语教材,到底什么样的教材是最适合外国人的教材。”凑巧的是,他第一次买到的那本汉语教材成了他研究的对象。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让他对汉语国际教育有了深入认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虽然入门时对未来规划不太清晰,但现在我敢肯定地说我选对了。”

    现在裴嘉骏已经是北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管理表。“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以写代读,以读助写,研究阶段笔不能懒”,他保证每天至少学习6个小时,希望顺利完成博士阶段的研究。“学习压力肯定不小,但研究汉语,我乐在其中。”

    同时,他开始了新的挑战——他目前还担任着北京语言大学的葡萄牙语助教一职。“这是很好的机会,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对我来说是经验的积累也是能力的锻炼。”

    “虽然我还算不上中国通,但我喜欢向中葡的朋友介绍两国不同的文化,希望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和友谊。”裴嘉骏说。

    一路走来,汉语已经为裴嘉骏打开了三扇门,也许未来还会为他打开更多的门,挑战更多的未知。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

 

在北京读博的葡萄牙小伙:汉语打开我人生“三扇门”
第11届全美中文大会在美国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