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我思考了很久希望转型,但一直前怕狼后怕虎,也没有特别合适的机会,我该怎么办?"
今天想分享下转型前应该明白的三个道理,这三个道理之前没人告诉过我,如果早点儿知道,我也能少走许多弯路。
1.转型,请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模仿别人。
大家都明白要聚焦于自己的道理,可我们的行为和观点总会被周围人影响。
比如最简单的一点:你需要知道“转型”或“变赛道”是自己做出的符合内心的决定,而不是因为看别人都在换就慌了,根本没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盲目跟从。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的第二层含义是:别人做了什么、去了哪里,其实只能给你一个参考,重要的是你想做什么,你擅长什么?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比自以为的肤浅很多。
总有朋友想不清楚这一点,慌慌张张,觉得抓住根救命稻草就跳了,结果跳过去了,发现特别不合适,进退两难。
我有个朋友就是如此,她是做传统媒体出身,好几个部门都待过,其实我们都觉得她更擅长做内容,她却急急忙忙跳去巨头做BD,离内容更远;做了一年半觉得不合适,再找下一份工作,CV发给猎头,对方只提供给她更多BD甚至销售岗位,离她想做的内容越来越远。
这当然不是完全不能补救,只是要多走一些弯路。为了离理想更近,又要二次妥协、损失。
把自己想什么、擅长什么想清楚了,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机会。哪怕只有一个机会,你觉得它合适,抓住它就成了。而不是说你面前有十个机会,可你不知道想要什么,十个机会都无从判断,那还不如只抓住一个机会。
2. 如果有机会坐上火箭,就不要在意坐哪个位置。
这句话是脸谱网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的。
谢丽尔·桑德伯格哈佛毕业后,并未进入商界打拼。相反,她加入美国财政部工作了5年,发现自己的理想并不在政界,然后决定“转行”。
虽然学历背景和家庭出身优渥,但麻烦的是硅谷特别不喜欢这种“半吊子政客”,她也并不拥有任何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或运营经验。但她还是一家一家地去面试,最终谷歌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录用了她。
施密特说,谷歌那时候还比较弱小,但它就像一艘肩负使命、蓄势升空的火箭,需要优秀的人才。
桑德伯格认同谷歌的使命,并且不计较职位,于是得到了这个机会。
选择背后的动机,就是桑德伯格说的那句话:“如果有机会坐上火箭,就不要在意坐哪个位置。”
对绝大多数打算转型或改变赛道的人而言,也是同理:如果机会特别好,一定有很多人希望获得,那么你能登上火箭就不错了,位置好那是你的幸运,位置不好也没啥好自卑的,下一次再跳一定比这个强。
不必太介怀,是因为你可以先登上火箭,再慢慢调整在舱内的位置。火箭升空的速度很快,这时即便你呆着原地不动,也在飞速上升。另一个原因是,升空后,从一艘火箭跳去另一艘火箭,就容易很多了。
做好你应做的,努力调试自己,努力学习,而不是抱着养老心态,绑定一颗火箭,托付所有人生的希望。
3.不要时时怀念那些逝去的“优越感”。
据说桑德伯格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海报,上面印着一双沾满泥土的手,下面写着:未来属于仍然愿意弄脏双手的人。
赠给她这张海报的,是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
许多人既想转换赛道,又希望延续之前工作的“高大上”。既想获得机会,又什么亏都不肯吃。这不叫理想主义,这叫鸡贼。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小事。
以前我工作过的外企,茶水间都很高级,通常配有高档的意式咖啡机、芬芳的咖啡豆,供应各种高级零食。转型跳槽后,再没这个待遇。刚开始我不太适应,老和一个前同事叨唠:我现在都没有办公室的咖啡喝了,得自己步行去外面买星巴克。
有一天她终于被叨唠烦了,说:你不要总是老母猪想起万年糠了!那么想在办公室喝咖啡,你自己买台机器放办公室啊!
这反映了许多人转型后的苦恼。可能这些苦恼都不大,但总会给你一种“怎么老子越来越倒退”了的感觉:
——比如你不再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温馨体贴的出差待遇;
——比如十年前已被你抛弃的基础工作,又得重新捡起,亲力亲为;
——比如你不再一呼百应,而得自己顶着一个看似还挺高的title,一个一个和客户死磕。
不过欣慰的是:弄脏双手是转型的代价。更重要的是,只有当你双手粘上了泥土,才说明你重返了社会主流战场。
回到文章最初的那个问题:不是没有特别合适的机会,而是没有什么机会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期待。好机会都不会让你特别舒服,锁住你真正想要的那一两条,把那些你曾经引以为豪但其实没那么重要的东西作为代价放弃,你就能成功地转型,抓住真正属于你的机会。
本文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职场写作人、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