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有一种谎言叫“搪塞”

作者 [英] 梅丽莎·霍根博姆   青年参考  ( 2017年12月27日   03 版)

    通过“说实话”进行误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原因之一是这样做似乎更有道德。往好里想,它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真相与谎言之间的灰色地带,解释我们为什么不诚实。

--------------------------------------------------

    政客常常满嘴谎言,这早已不是秘密。但我建议各位想象一下另一种情形——他们完全可以仅仅依靠讲述“事实”来创造谎言。这是否让你感到不可思议?

    我们可能都做过这样的事情。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妈妈问你有没有做完家庭作业,你的回答是:“我为英语课写完了一篇论文。”这可能是事实,但你并没回答作业有没完成的问题。这篇文章可能早就写好了,而你用一个事实误导了妈妈。你甚至可能都没开始做作业。

    通过“说实话”进行误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此普遍,以至于催生了一个新的词汇来形容它:“paltering”(敷衍搪塞)。敷衍搪塞在现代社会如此广泛,往好里想,它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真相与谎言之间的灰色地带,解释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说谎。

    我们一直在撒谎,但许多谎言是无辜甚至是善意的。只有当一个人用谎言来操纵或故意误导他人时,谎言才令人担心。

    当哈佛大学行为科学家托德·罗杰斯发现人们在辩论中频繁地回避问题时,他意识到同时还有其他事情在进行。他发现,敷衍搪塞在谈判中非常普遍,超过样本半数的被调查者承认采用过这种策略。相关研究还发现,那些搪塞的人认为这比直接撒谎更有道德。

    问题是,被欺骗的人并不会区分说谎与搪塞。正如罗杰斯指出,真相被曝光时,搪塞会在某种程度上让撒谎者显得有情可原,这会导致搪塞的滥用,而听众会把它看作谎言。

    我们听到一些表面上真实的东西时,很难发现其中存在误导性的“事实”。例如,英国工党呼吁降低投票年龄的一则宣传视频称:“你们已经16岁了,现在可以结婚、参军、全职工作。”而第三方调查发现,在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实际上需要父母的同意才能结婚和参军;此外,从2013年起,16~17岁的人不能在英格兰全职工作。

    这种策略在政治场合很普遍,在日常生活中亦然。比方说房地产经纪人,当潜在的买家问某套不受欢迎的房产有多少实际竞标时,他的回答是“有很多人咨询”。又或者说某位二手车销售人员,说一辆车在寒冷的清晨能够顺利发动,但并没有透露它一个星期前坏了。这两个陈述是真实的,但掩盖了这座房子不受欢迎及这辆车有故障的事实。

    搪塞被看成一种有用的手段,这使它如此常见。根据罗杰斯的提法,我们有那么多互不相容的目标,才会不断使用这种伎俩。“我们想实现小目标——卖掉一座房子或一辆车,同时,我们也想让外界认为我们是诚实有德的人。”罗杰斯说,这两个目标存在矛盾,而人们认为搪塞会比直接撒谎更有道德。无疑,这属于一厢情愿。

    反映在当今社会,公众已对大人物的花言巧语深恶痛绝,对他们的信任度不断下降。2016年的一项民调发现,英国公众的心目中,政客的可信度不如房产中介、银行家和记者。

    我们对有权势者的谎言习以为常,但要即时发现这些谎言仍是巨大挑战,特别是如果对方通过搪塞来撒谎的话。归根结底,说谎能够为某种扭曲的社会目标服务,它可以帮助某人画出比真相更美好的图景,或者帮助政客回避让他不舒服的问题。罗杰斯说:“这是不道德的,这使我们的民主更加糟糕,但人类的认知就是这样工作的。”

    更不幸的是,谎言盛行可能源于我们成长的经历。谎言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在社交活动中发挥着作用。我们告诉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是存在的,或者鼓励孩子们对不想要的礼物表示感谢。事实上,成年人传达给孩子们的信息非常混杂,后者最终学到的是:诚实是最好的品质,但借助事实来说谎无伤大雅,甚至应当作为优先选择。

    所以,下回你听到一个奇怪的事实,请留意,你试图找出的真相很可能并非如此。

    ▋英国广播公司中文网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

 

有一种谎言叫“搪塞”
日本人无法割舍对日记本的爱
法国家长愿意让孩子穿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