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战犯”的死换不来欧洲的安宁
作者 袁野
青年参考
(
2017年12月06日
02
版)
被指控为“战争罪犯”的普拉亚克服毒自尽了,留在他身后的,不只是仍未摆脱历史宿命的前南斯拉夫地区,还有因为民族和宗教问题日趋“分裂”的欧洲。
-------------------------------------------------
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新闻已经很久没能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了,人们一度以为,残酷的战争结束20多年后,这片土地已经从噩梦中苏醒。
但就在12月初,前南斯拉夫冲突的一阵余波,唤起了许多人不愉快的记忆。
2017年年底,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的使命将终结,因此,它正在抓紧时间,审判最后一批被控犯下战争罪行的嫌犯:波黑前塞族武装司令姆拉迪奇被判终身监禁,前克族武装高官普拉亚克被判处20年监禁。令世人震惊的是,众目睽睽之下,后者在高呼“我不是战争罪犯”后服下氰化物,随即死去。
“让他的死成为那场战争的最后一幕吧。”普拉亚克服毒自尽的消息传出后,有克罗地亚人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他们能够如愿吗?从历史和现实中,人们艰难地寻找着积极的答案。
自古以来,沉默的喀尔巴阡山堪称世上最多彩的民族、宗教“色拉盘”,绵延几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已非错综复杂所能形容,这里渐渐有了“火药桶”之称。“欧洲迟早要为巴尔干打一场世界大战。”铁血宰相俾斯麦一语成谶,1914年,萨拉热窝的枪声毁灭了一个旧世界。
这种毁灭并非第一次发生,也不是最后一次,尽管其间穿插着田园牧歌。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数十年后,南斯拉夫一度成了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家家都有果园和小汽车;宗教和民族色彩淡薄,多瑙河河谷中点缀着度假村和葡萄园,中世纪古堡同现代主义风格的酒店交相辉映……1984年,萨拉热窝见证了迄今为止唯一一届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冬奥会。
这届冬奥会的老照片与前南地区武装冲突的场面并排放在一起,也许比切尔诺贝利今夕的对比图更令人感叹恍如隔世。在冷战后出生的将近两代人的记忆中,南斯拉夫意味着战争和冲突、仇恨和血腥,就像美国影片《深入敌后》中所展现的,那里没有歌声和阳光,只有阴冷的森林、焦黑的铁丝网、藏着地雷的瓦砾、令人作呕的乱葬岗。
西方媒体曾对发生在前南地区的“大屠杀”口诛笔伐。时隔多年,争论孰是孰非乃至欧美国家的立场已变得不那么重要,毕竟,巴尔干半岛上发生了二战以来欧洲最惨痛的内战,令族群和宗教冲突的阴云在这片追求一体化的大陆上积聚不散。
从1992年春天,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的前途发生严重分歧开始,血腥的冲突持续了43个月。数万名妇女被凌辱,25万人死亡,270万人沦为难民。欧共体和联合国指控这里发生了“种族清洗”,广为人知的斯雷布雷尼察惨案只是其中之一。去年,前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被判处40年监禁。
波黑内战并非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场战乱。1999年,科索沃战争再次凸显了域外大国的野心和恣意。18年后的今天,普拉亚克的死仿佛在暗示,潘多拉魔盒依然没有被封闭。事情发生后,数百名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在城市广场点亮蜡烛,纪念这位他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就像2006年贝尔格莱德市民吊唁米洛舍维奇一样。克罗地亚议员为普拉亚克和战争受害者默哀一分钟,该国总理和总统对国际法庭的判决表达了不满和遗憾。
普拉亚克生前,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碰撞,已有从巴尔干蔓延到整片欧洲大陆的势头。右翼政党勃兴、英国脱欧、德国新政府组建不顺……一度沦为废墟的前南地区仿佛成了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遍及欧洲全境、仍在不断扩大的裂痕。
对渐渐陷入迷茫的欧洲来说,迟来的判决不仅无助于治愈旧伤,还可能使各族群之间的矛盾重新激化。未来,失控的也许不止是法庭的审判现场,还有这片依旧潜藏着冲突种子的土地。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被指控为“战争罪犯”的普拉亚克服毒自尽了,留在他身后的,不只是仍未摆脱历史宿命的前南斯拉夫地区,还有因为民族和宗教问题日趋“分裂”的欧洲。
-------------------------------------------------
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新闻已经很久没能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了,人们一度以为,残酷的战争结束20多年后,这片土地已经从噩梦中苏醒。
但就在12月初,前南斯拉夫冲突的一阵余波,唤起了许多人不愉快的记忆。
2017年年底,联合国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的使命将终结,因此,它正在抓紧时间,审判最后一批被控犯下战争罪行的嫌犯:波黑前塞族武装司令姆拉迪奇被判终身监禁,前克族武装高官普拉亚克被判处20年监禁。令世人震惊的是,众目睽睽之下,后者在高呼“我不是战争罪犯”后服下氰化物,随即死去。
“让他的死成为那场战争的最后一幕吧。”普拉亚克服毒自尽的消息传出后,有克罗地亚人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他们能够如愿吗?从历史和现实中,人们艰难地寻找着积极的答案。
自古以来,沉默的喀尔巴阡山堪称世上最多彩的民族、宗教“色拉盘”,绵延几个世纪的爱恨情仇已非错综复杂所能形容,这里渐渐有了“火药桶”之称。“欧洲迟早要为巴尔干打一场世界大战。”铁血宰相俾斯麦一语成谶,1914年,萨拉热窝的枪声毁灭了一个旧世界。
这种毁灭并非第一次发生,也不是最后一次,尽管其间穿插着田园牧歌。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数十年后,南斯拉夫一度成了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家家都有果园和小汽车;宗教和民族色彩淡薄,多瑙河河谷中点缀着度假村和葡萄园,中世纪古堡同现代主义风格的酒店交相辉映……1984年,萨拉热窝见证了迄今为止唯一一届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的冬奥会。
这届冬奥会的老照片与前南地区武装冲突的场面并排放在一起,也许比切尔诺贝利今夕的对比图更令人感叹恍如隔世。在冷战后出生的将近两代人的记忆中,南斯拉夫意味着战争和冲突、仇恨和血腥,就像美国影片《深入敌后》中所展现的,那里没有歌声和阳光,只有阴冷的森林、焦黑的铁丝网、藏着地雷的瓦砾、令人作呕的乱葬岗。
西方媒体曾对发生在前南地区的“大屠杀”口诛笔伐。时隔多年,争论孰是孰非乃至欧美国家的立场已变得不那么重要,毕竟,巴尔干半岛上发生了二战以来欧洲最惨痛的内战,令族群和宗教冲突的阴云在这片追求一体化的大陆上积聚不散。
从1992年春天,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的前途发生严重分歧开始,血腥的冲突持续了43个月。数万名妇女被凌辱,25万人死亡,270万人沦为难民。欧共体和联合国指控这里发生了“种族清洗”,广为人知的斯雷布雷尼察惨案只是其中之一。去年,前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被判处40年监禁。
波黑内战并非这片土地上的最后一场战乱。1999年,科索沃战争再次凸显了域外大国的野心和恣意。18年后的今天,普拉亚克的死仿佛在暗示,潘多拉魔盒依然没有被封闭。事情发生后,数百名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在城市广场点亮蜡烛,纪念这位他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就像2006年贝尔格莱德市民吊唁米洛舍维奇一样。克罗地亚议员为普拉亚克和战争受害者默哀一分钟,该国总理和总统对国际法庭的判决表达了不满和遗憾。
普拉亚克生前,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碰撞,已有从巴尔干蔓延到整片欧洲大陆的势头。右翼政党勃兴、英国脱欧、德国新政府组建不顺……一度沦为废墟的前南地区仿佛成了一面镜子,映射出的是遍及欧洲全境、仍在不断扩大的裂痕。
对渐渐陷入迷茫的欧洲来说,迟来的判决不仅无助于治愈旧伤,还可能使各族群之间的矛盾重新激化。未来,失控的也许不止是法庭的审判现场,还有这片依旧潜藏着冲突种子的土地。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