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完蛋
我在英国驻华大使馆做教育工作的时候,常有一脸焦急的学生,看到使馆官员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扑过来问:“老师,我今年大三,马上就出国转学读本科好吗?”
“老师,我毕业后是应该先读研,还是先找工作、工作两年后再出去?”
“老师,现在国内就业形势那么差,我去了英国留下来工作的可能性大吗?”
面对这些问题,我常常会反问对方:“那你以后想做什么呢?”
“你的职业规划大致是怎样的?”
“你是希望在中国发展,还是希望在海外发展?还是你其实不在乎地点,更关心机会?”
可是那些提问者都回答不上来,他们最常见的回答是:“我还没想好。”
没想好其实就是没有想。如果他们提前思考过这些问题,有起码的判断,就根本不会提出这些笼统抽象的问题。
人生的选择和考试的选择题不同,每次选择都没有标准答案。它永远和你的个人目标、愿望息息相关。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别人提供的选择无非是别人的判断和建议罢了,最终的选择还要你自己下决心。
我常常想起我高考完估分那天的情景。
由于知道自己没有发挥好,我完全不敢估分,派了心理素质异常强大的母亲去预估。
在她估分期间,我一个人坐在里屋床上角落里,抱着枕头默默地流泪,心如刀绞。我妈一边估分一边安慰我:“没事儿啊!全国那么多大学,上哪个都是不错的啊。”
这句话正戳中我的痛处。我放声大哭,恨自己太过紧张以至于没发挥好,就要和所有美好未来失之交臂,人生再没机会了!
没想到实际估分后,发现成绩比想象中好很多,很多“蒙”的答案居然都对了,我最终进入了梦想中的大学。本科毕业后,我申请赴英留学,硕士毕业后进入美国500强咨询公司实习,顺利转正;接着跳槽升职,结婚生子,每一步循规蹈矩,看似非常顺利。然而,随着人生在看似顺利的路途上步步展开,估分那天痛哭的情形却始终历历在目。
当年高考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的朋友和同学们,有的自己创业成了年轻富豪,有的拿到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有的自学后专升本,去了不错的公司,还有的因为早早结婚生子买了几套房子,如今过上了家庭主妇兼包租婆的悠闲生活……毕业10年后,大家都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生活,可谓殊途同归,可见我当年的泪真是白流了!
因为人生本就不会因为一次考试而完蛋,哪怕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只要考试之后还有漫长的时光在等待,生活就不会断绝出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成功可能性。
先留学还是先工作?
再回头来看向我提问的那些同学:“老师,我是先留学还是先工作?”
“不如先工作吧,这样当你遭遇工作瓶颈的时候,留学是一条转型的道路。”
“可是我怕工作了以后,就没有耐力复习语言也不想出国了。”
“那你就先出国留学吧,先把学历提高,把基本功打扎实了,再出来工作。”
“可是我又怕学的时候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方向不明确,浪费了时间。”
“那你就先工作一年,再考虑要不要出去。”
“可是一毕业就出去的同学那时已经学成回来了,我再出去会不会太晚?”
我充分理解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可是,“先留学好还是先工作好”,这压根儿就是一道伪命题。如果真的有一种选择,可以囊括所有的好处而不必负担任何风险和损失,我们又何必在此没完没了地讨论呢?直接选择那条路不就好了?
我们永远会在选择时犹豫,总是希望趋利避害,期望着要么恰好选择一条上乘的捷径,能比别人更快、更轻松地达成目标;要么通过一次性的选择,可以规避另一条路上众所周知的坎坷和风险。
我们的问题,说穿了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其实,在我看来,工作后也一样可以出国,留学后也一样可以提升就业力,都不是什么生死攸关的抉择。一个学生会抵达哪种成功,和他选择的路径其实并无直接联系,只是和如何完成他选择的路途息息相关。
还有一种面对选择时的焦虑,并不是对自身前途的忧虑,而是来自和他人比较后的怅然若失。
“老师,我选择了毕业后找工作,可是同学们都纷纷保研考研了,会不会将来学历高的人工作机会更多?”
这样的焦虑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在父母辈的攀比中出生,在优劣排序中长大,在攀比中成熟、衰老,大概还会挑选人生中最高的排名刻在墓志铭上。然而,人与人之间是无法简单类比的。
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我常常急不可耐,充满了迷茫和焦虑,觉得无论怎么下脚都会有损失。可是到了现在,我发现一切选择都有代价,一切努力都有回报。不要在和别人的攀比中选择,而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判断,多年后才不至于后悔。
无论你走哪条路,努力之后,都是差不多的结果——得到你拼命争取的,失去你不曾努力保有的。人生若有意外之喜,那才是上天最大的恩赐。
如果你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漫长的道路上,纵然有短暂焦虑的迷惘,也不会失去真正的前进方向。
本文作者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现供职于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