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职场牛人的秘密武器

作者 温言   青年参考  ( 2017年11月29日   13 版)

    职场中最受欢迎和器重的是一群什么人?

    可能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招聘时,雇主往往会在对外发出的JD(职责描述)中标注心目中期待的人才标准,但那些只是冠冕堂皇的“标准”。

    实际上,职场里有一种人无论到哪里都会受欢迎,而他们具备的这项特征却几乎不会在公开场合被提及,那就是一个人的“成熟度”。

    不会提及的原因,大概是“成熟度”不够有“技术含量”,也缺乏客观衡量的标准。

    当我们说一个人“够不够成熟”时,往往只能以意会,很难用数字来描述。

    在职场初期,背景好、能力优秀的人很容易脱颖而出;但是越往后,越像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成熟的人会越受欢迎。

    从某种程度上,成熟度其实才是衡量一个人职场适应性和职场能力的指标,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评量。

    1.态度客观、情绪稳定。

    这条陈述的后半句乍看上去挺可笑的,只要不是有精神病,怎么会情绪不稳定呢?

    其实“情绪不稳定”的人挺多的,比如被领导批评几句,玻璃心就碎了一地;一不高兴就把辞职挂在嘴边;仗着自己能力强、职位高,动不动就在办公室里“火山爆发”……

    刚工作时,我曾经跟着几个同事去客户那里呈送提案。除我以外,同事们都是资深的技术专家。提案后有一个客户问询的环节,对方一位处长提了个特别“外行”的问题,不仅外行,而且明显就没听我们刚才长达一个小时的展示。我方一位专家当场就“哼”了出来,气氛瞬间降到冰点。

    这是一个典型的有能力却不成熟的反例。

    职场的各种场景下,往往需要一种稳定而客观的氛围,但偏偏人都是主观的。那些能够以客观事实为准绳看待问题、能理性接受评判、不恣意挥洒情绪的人,就显得难能可贵。

    2.在别人的目光之外,依旧完成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条其实反映出一种职业操守。它并不是说“有活的时候你抢着去干”,而是指在那些可以随随便便的地方,你仍然有着一定的自我要求,并以自我要求为准绳去行动。

    我曾认识一个特别负责的姑娘,那时她的职责里有一项是管理库房。

    记得那是春节放假前最后一天,大家还在上班,但办公室的气氛早就和已经放假差不多了。大家聊着要干什么吃什么玩什么。她也和大家一起聊了两句,然后收摄心神,去把库房里的东西都清点了一遍。

    其实就算不清点,下午一放假也没有人知道。节后开始工作兵荒马乱的,估计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人注意到库房清点了没有,可谓一项做与不做都既没有后果也不会有成绩的事。

    “抢着去干活”也可能是表面功夫,但我始终觉得,在那些并没有严格要求的地方,还能依据规矩行事者,都是可以被信赖的人。

    3.关联思考力。

    在大部分职场中,信息其实是一种特权。

    职场中成熟的人,即便他们当时并不具备“信息特权”,往往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经验和判断力,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只思考一件事。

    比如我曾遇到过两位咨询顾问聊天,都是入职一年的姑娘,一个私下评论客户说“他们怎么那么落后,连XX系统都不知道用”。另一个回答她:“不是不会用,也不是不想用,而是他们集团自己的子公司已经开发类似系统很久了,估计在等那个。”具备关联思考力的人不会做贸然的价值评判。

    遇到和自己判断、想法不一致的地方,不会上来就反对,而是倾向于往后退一步,从大局来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有没有一些隐性的因素,是自己曾经忽略的?

    4.灰度合作能力。

    灰度合作,是一种在“合不来”基础上的求同存异——

    我和你可能并不对付,但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彼此目标中共同的某个点,我们可以暂时搁置争端,共同合作努力,去达成彼此都愿意完成的那个目标。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轻松,但操作起来必然需要很多的磨合、妥协和策略型思考。

    这个不用再举例子了,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企业总监以上级别的人都必须是灰度合作的高手。同理,一个普通经理与部门经理的分水岭往往也在这里。

    以上,是我观察到的一个职场人发展中,最值得培养的四种成熟度。必须说明的是,职场成熟度不一定等同于一个人的情商或才华。一个平庸的人,注意积累、留意观察,也可能成为职场“成熟者”。

    另一方面,职场上的成熟者也不等同于“世故”的人,因为成熟不应该来自厚黑,而应该来自观察、思考和积累。

    本文作者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现供职于果壳网

 

职场牛人的秘密武器
外媒:中国女性打破“职场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