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食物应带来快乐,而非恐慌

作者 [美] 亚伦·E·卡罗尔   青年参考  ( 2017年11月22日   03 版)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不患得患失的前提下实现更健康的饮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非要说你的饮食中有一项需要去掉,那应该是“恐惧”。

    我们习惯了从负面角度讨论食物:这个不该吃,那个吃了后悔,这个是邪恶的诱惑,那个不健康……

    这种做法的后果比放纵自己饕餮更糟。我们在为食物苦恼的同时,也把本应充满安慰和欢乐的时刻变成恐惧与焦虑的源泉。我们力图避免某一类食物,却往往通过摄入过多的其他食物来补偿。

    一切对食物的排斥,都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进行的。然而,如果仔细审视那些导致我们恐惧某些食物的研究,便会发现,很多被妖魔化的食物对我们没有害处。

    当然,极端的膳食选择可能是有害的,但反过来也成立。

    就拿盐来说吧。高血压患者摄入大量盐分,会导致心脏病等问题。盐在加工食品中被过度使用也是事实。问题在于,吃盐过少可能和吃得过多同样危险,对大部分没有高血压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即便如此,部分专家还是一直在推介更低的建议摄入量。

    许多建议杜绝某些特定食品的营养学家,不能很好地解释它们的风险究竟有多高。有人说,大量摄入红肉制品与患癌的风险增加有关,其实,如果我每天多吃一份培根,这辈子罹患结肠癌风险的增长不到0.5%;即使如此,这个风险也不是板上钉钉。

    必须彻底避免某些食物的说法越来越容易影响公众。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恐慌消失后,我们又会把另一样东西当做恐慌的焦点。我们妖魔化了脂肪,然后是胆固醇,接下来是肉类……

    小麦占据全世界卡路里摄入量的20%左右,比其他任何食物多得多,近年来,小麦中的麸质成了一些人的眼中钉。在美国,只有不到1%的人患有小麦过敏。尽管如此,根据2015年的民意调查,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经常选择无麸质食品。2014年,带有无麸质标签的产品的全球销售额从2010年的115亿美元膨胀了一倍。

    无麸质饮食会导致身体缺乏维生素B、叶酸和铁。你或许不知道,无麸质面包的纤维含量是普通面包的一半,含糖量却是普通面包的两倍,它们的价格也更贵。

    对麸质的大惊小怪,和大约始于半个世纪之前、至今尚未消退的“味精恐慌”十分相似。

    196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封来信揭开了集体性恐慌的序幕;作者声称吃了顿中餐后感到麻木、虚弱和心悸。接踵而至的是一大堆有局限性的研究,以及一连串捕风捉影的新闻报道,随后,消费维权人士开始呼吁禁止味精。于是我们看到,根本用不着政府介入,多数食品公司看到汹涌的舆论,就主动和味精划清了界限。

    今天,许多人仍然坚信味精等于毒药。日常饮食中并不需要味精,但我们也无需浪费精力去回避它。对它的广泛厌恶表明,我们容易误解科学研究,而且在更准确的研究成果出现后,我们总要过好久才能更新自己的想法。反味精文化通常将味精同各种疾病联系在一起,从头疼到哮喘,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些病痛在哪些人群中的发病率异常高。

    面对科学证据,我们往往不会认真思考。转基因制品是另一个例子。皮尤中心在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60%的人表示“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该调查向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科学家询问了同样的问题。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风险。

    由此观之,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专业人士怎么想。事实上,普通人在食品安全这件事上与学者们尤其不合,分裂程度超过了大量争议性话题,包括疫苗甚至全球变暖。

    给不出理由也要刻意回避某些食物,这真的会成为问题吗?

    当然。这种偏执会让食物变得吓人。无缘无故就惧怕食物是不科学的,这是我们当今经常见到的反智主义带来的危险趋势之一。

    食物应该带来快乐,而非恐慌。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不患得患失的前提下实现更健康的饮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非要说你的饮食中有一项需要去掉,那应该是“恐惧”。

    作者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授

    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

 

亚洲富豪白手起家的背后
食物应带来快乐,而非恐慌
德国无家可归者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