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数十年前,美气象学家异想天开

核弹PK飓风,谁胜谁败?

本报特约撰稿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7年10月11日   10 版)

    为击败肆虐的飓风,美国军方科研人员曾求助于他们能够控制的最强力量——核爆炸。这一计划在民间拥趸众多,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付诸实施,原因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潜在风险,还在于许多人认为它对大自然有失敬畏。

    飓风令世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束手无策。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造成1500多人死亡;2012年,飓风“桑迪”带来的洪水淹没了纽约。2017年夏秋之交,接踵而至的飓风“哈维”与“艾尔玛”,可能令美国全年GDP的1.5%不翼而飞。

    面对凶猛的飓风,绝大多数人望风而逃,实在逃不掉就躲起来。不过,翻阅美国五角大楼的故纸堆,会发现曾有人试图在“逃”和“躲”之外寻找主动防御措施。毕竟,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武装力量,包括数以千计的核弹头,为何不把它们用在对抗大自然上?

    美国“WarisBoring”网站文章称,用核武器摧毁飓风听上去异想天开,但在原子能时代早期,它的确被提上过议事日程,军方科学家甚至构思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让核武器扮演“飓风杀手”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苏的军备竞赛令公众对核武器的担忧与日俱增。作为政府的“形象改善工程”,华盛顿于1958年启动了“犁头计划”,称其旨在探索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各种可能性,具体方案包括用核弹开掘隧道、进行地质研究,甚至发电。

    在五角大楼,项目负责人收到了更多因太“疯狂”而不足为外人道的设想。让核武器扮演“飓风杀手”的脚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空军军官杰克·里德抛出的。

    作为气象学家,里德在二战末期开始了军旅生涯。在菲律宾服役期间,他多次乘飞机穿越台风执行任务,对热带风暴的强大破坏力印象深刻。此后十余年,他专注于研究核爆炸对天气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用核武器对抗飓风的想法。

    解密档案显示,里德向五角大楼提交过两个方案。其一是在飓风边缘引爆核弹,达到改变其前进轨迹的效果。“爆炸发生后15分钟内,飓风内部的空气循环会受到显著影响,”他在给“犁头计划”委员会的信函中简要描述道,“如果在风暴两侧制造两次核爆炸,就可以制造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达到改变飓风前进方向的目的。”

    不过,里德真正想做的是把核弹扔进风暴中心(风眼),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根据他的理论,风眼部位的温度比其他部分更高,只要在这里制造大规模核爆炸,就可以把被加热的空气“拉”到更高的平流层。来自飓风侧壁的冷空气会填补这个空隙。随着这一过程不断重复,飓风的能量会逐步下降,直至彻底消散。

    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把核武器送到风暴中心?里德认为难度不大。最常规的办法是派轰炸机飞到飓风上方,居高临下投放核弹,但这并不是首选。“更合适的投送方式是潜艇,”他解释道,“潜艇能在水下穿过风暴,并在发射核弹前收集更多数据。”

    拥趸不少,为何被束之高阁?

    在今天看来,杰克·里德以核武器消灭飓风的设想仍不失严谨。唯一引发不安的是他列出的核爆炸当量——约2000万吨TNT,大概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200倍。或许是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五角大楼从未落实这一计划;不甘寂寞的里德试图将自己的设想提交1957~1958年的“国际物理年”讨论,同样未获回应。

    虽然被军方和学术界嗤之以鼻,但里德的方案在民间不乏拥趸。兰德尔·门罗是广受欢迎的问答网站“what if”的主笔之一。他在该网站的专栏中提到,“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核弹对付飓风”是网友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员丹尼斯·费特根也有相似感受。“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好多次,每年都得有一二十回吧,”他说,“我相信提问者是出于好意,他们可能不知道大规模核爆导致的辐射污染有多可怕。”

    “飓风杀手”构想面对的最有代表性的质疑,来自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的科学家克里斯·兰德西。HNC官网曾刊发后者的一篇短文,其核心观点是:

    使用人造爆炸消灭飓风,无法克服的障碍在于所需能量的规模。一个完全生成的飓风释放热能的总量约为5~20×10的13次方瓦特,其中约10%转化为机械能。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世纪90年代,人类每年消耗的能源总量,仅相当于上述数值的1/5。

    直到2007年去世,杰克·里德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他在多次采访中强调,他的方案在科学原理上没有根本性错误,阻碍它付诸实施的是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大多数人认为人类应该对大自然保持起码的敬畏,用核武器“以暴制暴”不够“政治正确”。

 

核弹PK飓风,谁胜谁败?
以色列装甲兵凭什么引领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