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9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各国青年环保理念不一样

作者 赵一冰   青年参考  ( 2017年09月13日   09 版)

    作者(后排左五)参加第18届中日韩青年环保会议期间与其他代表合影。

    作者与美国夏威夷某牧场主合影。

    作为清华大学全球环境国际班的学生,我曾在本科期间多次参与环保相关的国际交流和实践,其中既有长达4个月的交换学习,也有短短一周的青年论坛。在与各国青年的交流合作过程中,我发现了文化背景不同的各国青年在环保理念方面的差异。

    在美国体会创新

    我曾于2014年7月至8月前往美国夏威夷州及科罗拉多州等地参加环保类暑期交流项目。期间,令我印象尤深的是一个牧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这个项目要求每个小组在一系列头脑风暴、实地考察之后,为牧场即将开展的生态旅游给出具有创新性的建议。我所在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头脑风暴后,大家想出的点子却出奇地相似和简单,我们陷入了困境。

    此时,来自美国的助教告诉我们不要心急,引导我们分类整理出创新的想法,具体细节可以在实地考察中发掘。果然,考察后有同学指出,牧场里的小牛十分可爱,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区域供小朋友们亲近小动物;有同学在参观后提出,牧场中的二战军用的小型山洞被保存下来,虽然目前可供参观,但有些枯燥,可以进一步改造为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虽然由于我们调研时间有限,有些想法可行性不够,但在汇报时,牧场主和项目老师都对我们的想法都进行了点评、回应与鼓励。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国的创新氛围,项目还组织我们来到了檀香山和博尔德的创新工作坊。令我惊讶的是,即使在博尔德这样的小镇,也有不少年轻人来这里交流。只要缴纳少量费用,便可以在工作坊与周围同样想要创业的青年交流想法。一台电脑或pad,两杯咖啡,可能就会见证一个创意的诞生。

    欧洲朋友的“话题库”

    与西欧青年交流,就好似打开了一个话题库。健谈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我对意大利和德国同学的印象。我曾于2015年2月到6月前往威尼斯国际大学交换,在课后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常与同学们聚在教学楼一层咖啡厅外的草坪上,或是做小组作业,或是聊天,看似悠闲的时光却总能让我有所收获。

    由于专业的缘故,我常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们谈起环保话题。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特蕾莎同学专业是欧洲宗教文化与政治,可每当谈起环境问题时,不论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危险化学品跨境转移问题,还是威尼斯的大型邮轮停靠岸污染、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她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过“三句话不离老本行”,当谈到解决方法时,相比具体的应对措施,她更加关注如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进行分析,例如如何制定法律约束排污行为等。

    威尼斯作为旅游城市,每年春季都会有多艘大型游轮停靠,游客下船观光为当地旅游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游轮停靠过程中,对威尼斯的水质、空气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引起了学校同学的重视。虽然很多同学并不来自威尼斯,但他们会在学校举办研讨会,邀请环境专家进行报告和数据分析,也会利用社交媒体宣传,使得当地政府重视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因此出台了一些措施,限制游轮的数量并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如此一来,威尼斯的大气与水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日韩青年的“点滴意识”

    我曾于2016年4月参加于日本举行的第十八届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青年论坛。在中日韩青年的环保案例展示中,我感受到了实干的力量。在交流中我发现,虽然很多日韩同学不善言辞甚至有些腼腆,但他们非常乐于分享自己参与过的环保项目。

    在活动期间,我认识了来自韩国的Siwon同学,一个非常腼腆的男孩。他在展示中提到自己保护家乡两栖动物生存环境的一些故事。他说,自己小时候喜欢去小溪玩耍,偶尔会抓小蝌蚪回家,但是到了高中,他发现溪流中的两栖动物越来越少,便和同学一起发起了保护两栖动物生存环境的项目。现在他在首尔学习建筑学,但他高中的学弟学妹们仍在继续进行这个项目。

    类似的故事和案例还有很多。不论是日本青年保护冬水田候鸟的项目,还是韩国大学生的节水推广项目,我从中感受到的不只是他们对环保理念的倡导,更有从点滴做起、真正投身生态环保事业的热情。

    通过与美国、欧洲还有日韩青年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在环保领域的不同特点。虽然方式不同,个性各异,但每个国家的年轻人对环保问题时都表现出了关注和重视。毕竟,青年一代对于环境保护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为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执行主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各国青年环保理念不一样
新版《青春禁忌游戏》将在京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