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社会开放是“科技恐惧症”的解药

作者 [新加坡] 陈迎竹   青年参考  ( 2017年06月21日   03 版)

    科技引发的变化和担忧,从未像现在这样显著。一方面,开放的社会是科技良性发展的保证;另一方面,就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我们需要更多充分且开诚布公的讨论和思考。

----------------------------------------------

    这些年,亚洲媒体流行在年尾选出一个汉字,总结一年的成败得失。我们眼前这个时代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依我看,这个字就是“难”。

    新千年来,我们目睹了太多变局。典章制度的改弦易辙不算什么,国际政经格局的变易也是历史之常情,唯有科学技术的跳跃最能深刻影响当世。这才是最大的“难处”。

    大变局之世,总有大难关。以往几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形态演进,最终都能创造出相当数量的新工作,人们在职业上经由转型即可继续生活,社会形态不会受到太大冲击。但这一波变化并非如此。自动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浮出水面的的量子计算、核聚变等技术,若在一二十年内进一步突破,不但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也将严重冲击社会稳定。

    20世纪的人们一直在猜想未来100年会是什么样,但思维局限性明显,例如没有预测到互联网的出现,更没有想到量子计算技术的突破,可以将原子作为数据储存单位,让运算能力一再突破极限。人脑与电脑结合的技术,则可能让人类在有生之年面对人机共处、一起竞争的局面,许多思维与意识都将面临巨大的转变与取舍,世代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

    这样的大变局,会催生很多焦虑与不安、失落和沮丧。若国家政策失当,情况会更严重。事实上,当下已经有许多人相信,新科技时代最大的特色,在于权势和家族关系不再是财富的保证;由于竞争和市场都是全球化的,传统上靠血缘与朋党关系攀上高位,并持续占据高位的现象,在新时代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将无法立足。

    几年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所揭示的,正是一群无力开展正规业务、也提不出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愿景的传统精英,如何借由“盗窃”大众的利益,破坏行业精神,造成全世界的灾难。由于传统社会的官商关系铸就了众多难以切割的利益网络,金融风暴之后受到惩治的企业高管没几个,很多人在风暴之后继续被视为人中龙凤,坐领高薪。

    忽略或看不清时代潮流而做出错误决策的例子比比皆是。1975年,百年老店柯达公司率先开发出数码相机,一张照片只要23秒就能成像,但柯达高层为保护业务量庞大的胶卷事业,不愿将其量产。到20世纪90年代,苹果公司生产普及版的数码相机,还是由柯达代工的,技术依然领先;直至进入新世纪,竞争者骤然增加,技术换代迅速,柯达终于一蹶不振,在2012年破产。此时,当年见证它发明数码摄影技术的人们多已老去,留下的只有叹息。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很多进了商学院教材,但熟读教材未必就能熟练应对时局。商学院能教人案例,却不能教人做生意,教材有时候反而会制约思维,影响判断力。回头看来,柯达的最大死穴不在于忽视新技术的潜力,而是企业高管决策的滞后。

    企业和个人要应对变局,国家同样需要。此间的一个特殊现象是,越来越多的科技精英和科学家发出警惕科技发展的箴言,足见时代已走到没人看得清未来的迷离境界。

    仔细想来,人类以往极少怀疑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积极采纳并适应之。今天的局势却让最伟大的科学家如霍金都感到害怕,足见人们对前途的迷茫已影响到对技术的信心。

    但疑虑与坏事终归不能画等号。我们乐观的最大理由是,多数新科技来自相对开放的社会,科技精英与企业的所思所想,透过公开言行为大众所知,产品受舆论与法律制约。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心态。无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保持开放的心灵很重要,在驻足观望与前进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很多新型科技的长期危害无法被立即察觉,如电子产品、药品与食品。除了身体上的危害,人工智能甚至无人生产线等,还可能造成一些工作领域的全面瓦解,因此,全社会必须就此未雨绸缪,做出理性与中肯的思考。

    科技如何适应法律规范,如何达到与社会功能互补而不是彼此排斥与挤压?诸如此类涉及伦理的课题,决不能用单一的经济、人权或政治效益片面衡量,全社会就此展开充分而开诚布公的讨论和思考,至关重要。

    科技永远是双刃剑。笔者相信,在开放的政治环境与充分沟通的人群中,科技会帮助社会更有信心地前进。而在封闭、权力垄断的社会里,科技会引发更多不信任。

    在机器彻底控制人类之前,我们暂时还是幸福的,难的是如何做出选择。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辑部副主任。

    ▋新加坡《联合早报》

 

你的“数字声誉”清白吗?
社会开放是“科技恐惧症”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