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说外语是重塑人格的捷径

作者 [日] 青树明子   青年参考  ( 2017年06月07日   03 版)

    语言就是文化。使用一国的语言,会与该国的文化和习惯产生联系。如果说日语的天然属性是“暧昧”,那么英语以及中文的魔力则在于,它们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乐观且外向。

    十多年前,一家著名报纸的专栏文章宣称,使用不同语言时,人格会有所改变。文中提到一名日本女性,她在用英语讲话时,非常积极主动、逻辑清晰,从不克制自己的主张,讲话时的举止也是跷起二郎腿,夹杂着指手画脚,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印象。将语言改为日语之后,她一下子变得温文尔雅,不但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讲话的内容也保守了许多。

    笔者在自己主持的广播节目中提到过这个问题。听众反应很积极,不仅是中国人,还收到了日本人的来信。我发现,同一个人讲英语时,会出现“英语人格”,讲中文时出现“中文人格”,讲日语时出现“日语人格”。这些“语言人格”具有不同特征,非常有趣。

    有位听众是从美国回来的日本人。他在讲日语时,声音很低,说话速度也很慢,十分文雅。而将语言切换为英语后,他的语速变得极快且富有逻辑,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一针见血地剖析问题之关键,与先前判若两人。

    另一位听众是中国人,会讲英语、德语和日语。他告诉我,根据使用的语言不同,“人格变来变去”实乃家常便饭。说日语时,考虑到与对方的上下级关系和年龄等,他会注意区别使用礼貌语和尊敬语,“按日本风格”推进对话和会议。在用德语和英语讲话之际,直接的表达方式很多,不管对方是谁,他都会“大胆而友好地”展开对话。

    语言就是文化。使用一国的语言,不会和该国的文化和习惯无关。讲英语时,思维将变为西式;讲中文,变为中式。使用日语时,一个人更倾向于根据日本人的习惯行动。

    例如,“日本人的鞠躬”在全世界广为人知。可是,如果边说“thank you”边鞠躬就显得很不自然。说“谢谢”时也如出一辙。如果用日语说“Arigatou gozaimasu”(谢谢),你多半会自然而然地低头躬身,最低限度也要点一下头。

    就这样,使用不同语言将导致“人格改变”,似乎成了一条规律。具体来说,说不同语言的人会如何变化呢?笔者在倾听很多亲友的说法之后发现,下边的模式可供借鉴:

    讲日语时:声音变小,有腼腆的感觉,会顾及对方感受,模棱两可的表述较多,显得谦虚,不会讲太多。

    讲中文时:声音较大,清楚表达自己的主张,充满自信。

    讲英语时:显得善于社交,主张清楚,好奇心旺盛,直来直去的措辞变多。

    更重要的是,讲英语或中文时,一个人可能更容易感到乐观而变得擅长社交。

    我对此深有共鸣。在日本,上下级关系很明显,遇上第一次见面的人和长者,不使用敬语将显得没礼貌。第一次见面时,大家一个劲儿地使用敬语,但在多次见面、不知道对方的年龄时,却不知道是否应该使用敬语,类似的情况很多。结果往往是自始至终都采取曖昧的措辞,以至于无法推心置腹。因此,讲日语时,掌握与对方的“距离感”很难。

    会中文的日本人经常说,讲中文的时候,与使用日语时相比,自己会出现下面的变化:

    声音变大

    表达直来直去

    积极表达意见

    容易讲出真心话

    尤其是日本女性,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用中文讲话时,“在日语中绝对不会说的话”也会脱口而出。

    衡量与对方距离感的主要工具是年龄。对方比自己年纪大还是小,是选择语言之际不可或缺的信息。但是,面对日本人,询问“您多大年纪”属于禁忌。尤其是在对方是女性的时候,只要关系并不十分亲密,就不能开口询问,措辞也不得不变得模棱两可。

    然而,如果用中文和中国人说话,往往能随随便便问出口。

    “你的属相是什么?”

    “我是属猴的。”

    “哎呀,我们同岁!”

    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能顺利发展了。

    对方已婚还是单身?在哪里工作?工资多少?身上衣服是在哪里买的?多少钱?这些问题在日语中绝对不能问,在中文里却可以。得到这些信息,人际的隔阂将不断消除。“即使关系亲密也要讲礼”是日本人信奉的原则,有时却令人感到死板,这的确是事实。

    日语当然是优美的,即便如此,每当我感受到用英语和中文讲话之际的单刀直入、乐观,进而看到更快乐的自己,还是会庆幸不同的语言带来的魔力。

    作者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节目制作人、负责人及主持人,现任日中友好会馆理事。

    日经中文网

 

跑步时,我们一起经历的不仅是冒险
说外语是重塑人格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