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不必为“中欧国”之类概念欢呼

作者 袁野   青年参考  ( 2017年06月07日   02 版)

    美国和欧盟因华盛顿的一系列“异动”有所疏远,并不等于中欧同盟水到渠成。一方面,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的分歧尚难彻底颠覆美欧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必要打破目前的中美欧三角格局,只是应当在同美国和欧盟打交道的过程中重新寻找平衡。

    近来,华盛顿的一系列“出格”言行,似乎使“大西洋联盟”内部的矛盾空前激化。美德元首在北约领导人会议后隔空喊话,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乃至马克龙同特朗普握手力度的强弱,都被不厌其烦地解读。更有外媒宣称,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晋升为欧盟的头号盟友,“绿色联盟”、“中欧国”(Chinopa)之类的概念纷纷出炉,令不少人浮想联翩。

    然而,美欧的相对疏远,不等于中欧同盟水到渠成。

    透过鲜花与掌声,我们应该看到,在提前召开的中欧峰会上,双方仍未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真正共识。虽然来自白宫玫瑰园的冲击直接且强烈,虽然德国总理默克尔表态称支持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在中方持续的努力下,欧盟至今未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做出实质性让步,而这本应是它的条约义务。

    笔者以为,断言中美欧三角关系将发生实质性变化为时尚早。首先,气候问题、贸易问题、难民问题果真能彻底颠覆美欧关系吗?这种可能性不比“选择党”在9月的德国大选中击败默克尔更高。二战后70余年,大西洋联盟的政治、经济、安全制度构建几乎全部围绕美欧间的友谊展开,“任性”如特朗普,也没有本领在一夜间将这方面的积淀挥霍殆尽;何况,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很难判断本届美国政府的政策能有多强的延续性。

    其次,眼下还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显示,因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而骤然尖锐的气候议题能全面提振中欧关系。诚然,被特朗普在这个议题上“摆了一道”的欧盟,在中国看到了新的阳光,但所谓的“绿色联盟”距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还有非常远的距离。

    退一步讲,即便中欧能够将在贸易和气候议题上积累的互信成功转化为政治交往中的积极因素,这对欧盟应对日趋迫切的安全挑战的意义也比较有限。至少就乌克兰问题和叙利亚问题而言,欧盟最需要的仍是美国的合作,其次是俄罗斯,这是由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

    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是中欧合作的坚实基础,但不久前,中欧关系特别是中德关系,因为中方收购库卡和爱思强而出现了些许波澜,这表明双方因经济议题发生摩擦的可能将长期存在。谁也不能否认,源自欧洲的“工业4.0”概念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启迪,但“中国制造”向高端转型,意味着其终有一日会与欧洲制造业展开竞争。

    今天的中国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会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上个月早些时候,中美刚刚就深化经贸合作达成多点共识。某些人仅仅因为中欧对“绿色经济”的理解存在重叠,就以为中国可以将与美方达成的合作成果弃之不顾,显然对中方的智慧估计不足。

    我们同样不能忽略欧盟对“意识形态外交”的执著。在欧洲没有更多“黑天鹅”诞生的形势下,以所谓“国际道义”、“普世价值”为旗帜的“软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欧盟的武器。站在中方立场上,我们不能奢望对方自觉自愿地消除这一可能干扰中欧关系的因素。

    有人说,中国应该好好感谢特朗普,是他让西方阵营内部出现了裂痕,为中欧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还有人主张,中国应该抓住机会,在下个月的G20峰会上充分展现自身的能量。我们还是不要急于为“中欧国”之类舶来的概念欢呼吧,因为过度乐观往往导致一厢情愿,而带着过度乐观的情绪去指导外交政策,终归是冒险。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高调的默克尔要当欧盟“盟主”?
不必为“中欧国”之类概念欢呼